丢掉梦想和兴趣,可能远比世俗意义上的“选错专业”更可怕
发表于2020-08-10 16:47:38
摘要: 原标题:丢掉梦想和兴趣,可能远比世俗意义上的选错专业更可怕 对于考古专业来说,似乎每年只有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它才会热一把.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钟芳

  原标题:丢掉梦想和兴趣,可能远比世俗意义上的“选错专业”更可怕

  对于考古专业来说,似乎每年只有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它才会“热”一把.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一事,就热了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考古专业太冷了.

  一些网友纷纷劝钟芳蓉不要报考.对此,钟芳蓉表示,她是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以及未来规划的考虑.其父亲也表示,“农村人最主要是担心钱的问题,但是她对金钱看得比较淡,我也认为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更开心.”

  我非常欣赏这对父女,也明白那些“好心网友”的出发点:一是,考古专业是个冷门、竞争力小,如此高分可惜了;二是,这个专业被普遍认为不好找工作,而且女孩家境一般,所以该报能挣钱的专业.

  在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习艺术类的考生,大多家境富裕,因为他们出得起本,也有家底抵御未来风险;而穷人家的孩子多选择好就业、能挣钱的专业.

  但是,如果说穷人家的孩子,就不配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读了冷门专业就一定过不好,那这样的声音我绝不同意.

  总有一些人不那么爱钱,总有一些人把爱好看得更重,总有一些人有着超脱世俗的目标.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尊重并鼓励.我们少的是坚守梦想、为梦想而奋不顾身的人,最不缺的就是会赚钱的人.

  看到这条新闻,我突然想到了《南渡北归》中的李济、夏鼐、董作宾等我国现代考古的先驱们.想起了他们在那个贫瘠、战乱、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不仅心无旁骛地踩着两脚泥游走田间地头,还要带着文物、资料随着祖国颠沛流离.

  要说那时工作环境的拮据和艰辛,要说冷板凳之冷,今人根本无法想象.为什么在物质条件这么好的年代,我们反而冷落、鄙夷起这份事业了呢?

  再如钟芳蓉的偶像樊锦诗先生,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那么,按照世俗的偏见,她这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大毕业生,是不是应该在大都市里养尊处优,才配得上一个“正确选择”?

  如果我们开始嘲笑梦想,给追逐梦想者的不是鼓励和支持,而是否定和打击,那需要反思和“重新考虑”的,恰恰是我们.

  其实,钟芳蓉并不是不了解考古专业,她能举出樊锦诗的例子,就已经超过了99%的网友.钟芳蓉也表示,她将会考研深造,从事考古研究工作.我相信,她对考古专业的关注和了解,一定比那些“普通网友”多.

  更何况,近几年,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愈发得到重视,考古专业的工作条件和前景,也已今非昔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就表示,考古专业就业率并不低,和其他专业一样,同样面临人才竞争大的挑战.

  近年来,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毕业生,甚至是985研究生进入找工作阶段,乃至到了工作岗位上,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更别谈对此有过怎样的规划和准备,他们迷茫而幽怨.

  和钟芳蓉相对应的,他们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时就随波逐流,哪些专业热门、有前途就选哪些,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