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牌医科大学在前,高校医学院如何突围?
高校医科热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老牌医科大学耗费几十年的的时间,才有了现在的实力和口碑,高校兴办医学院,如果不能解决附属医院和医学培养体系的问题,只会是浪费资源。
医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经历医学院校教育的毕业生只是医生的“半成品”,确保合格医学人才走向临床岗位才是关键。医学的性质要求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紧密衔接,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拥有 的附属医院非常重要。
事实上,在2000年高校合并潮过后,留给高校们的好医院已经不多了。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北京成立了存济医学院后,就面临着没有合适附属医院的窘境。虽然北京拥有数量众多的优质三甲医院,但绝大多数医院已“名花有主”。2001年自建医学院的清华大学,也仅拥有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北京华信医院和一家二级甲等医院——清华玉泉医院。
为破局,国科大选择把目光投向全国,最终将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等医院收为自己的附属医院。
高校建设,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才培养,走自建道路的高校需要认识到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应该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发展医学,而非照搬传统医学院校的模式。
不少理工见长的综合类院校在自建或共建医学院时,都不约而同地以“研究院”命名,人才培养方向也更侧重于医学研究。如:北京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等等。
另外一些高校则突破原有的医科本身边界,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结合,高校医学院多以“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实体作为发力点,强调差异化办学。
天津大学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以医学与工学教育结合为核心的“新医科”思路。 “新医科”指的是新兴智能医学,即传统医学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行融合,是近两年高校兴办医科时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
想要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医学的支撑必不可少。依托高校在自然科学上的积累,配合人文社科教育,促进医学的跨学科融合,从而带动其他学科,形成高水平学科群。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启动的背景下,发力医学无疑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办好一所医学院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大量资金和师资投入,至于成果如何,尚需时间的观察和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