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跨界做教育 须遵循做创新业务的规律
近两年来,资本寒冬的声音甚嚣尘上,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重点。教育作为刚需,其天然的抗周期性,决定了其不容易受大环境影响。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教育自然成为其开疆拓土的不二选择。
邱彦峰认为,“互联网巨头在各自领域长期处于垄断地位,高集中度可能导致其主营业务的增长遇到天花板,故而需要更大量级的增长来支撑其营收的提高,巨头们自然就会瞄向新的领域。”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09亿人,市场规模将达4538亿元。教育市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指明灯智库创始人吕森林告诉鲸媒体,“教育是一个能够在线上完成交付的行业,有可能成为继广告、电商和游戏后,互联网公司真正实现变现的业务;另外,教育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相对分散,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有更多可以探索和尝试的机会。”
但是,互联网巨头的教育征途却并不顺利。布局C端市场面对的是众多经验丰富的对手,而以技术、平台切入的背后则是赋能路径的漫长探索。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线教育企业为了获取流量殚精竭虑,综艺、广告轮番轰炸;但拥有巨大流量池的互联网巨头在教育市场的表现却平平无奇。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互联网巨头的流量真的无用吗?
吕森林表示,教育行业大而散,且是一个慢服务行业,需要长时间的口碑积淀,这与互联网巨头一贯的快速扩张打法不一样。而互联网巨头又普遍缺乏教育基因,对教育行业和用户的认知较浅,产品积累也不深。教育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电商产品,其高客单价、追求固定时间内的效果等特点,注定用户的选择成本高,做决定更为慎重。纯粹的流量思维只能适用于免费课或低价试听课,但是教育不依赖低价,而依赖于课程和服务的品质,因为教育行业虽然需要流量,但更需要转化率。
作为流量大户,互联网巨头的流量池虽大,但真正能为在线教育付费的用户并不占多数。即便庞大的流量可能带来前期用户,后期的续费率仍要靠优质内容来保障。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执行董事王施衡认为,教育本身是一个供应链非常长的行业,很多环节的能力也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内容本身、教学教研、师训体系更需要长久的积累。我们一定要关注最终的教学结果,但更多时候教育本质更是价值观的传递。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内容是真正能让用户买单,好的内容需要真正从用户的角度、从学习的角度来深入思考。教育的产品也是为内容服务,而技术则是为打造好产品服务。我们期待教育和互联网的交叉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公平,解决优质教学资源不均衡的困扰,但最终我们还是要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知行合一。
近年来,风头正盛的在线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入局分一杯羹,而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又给原本火热的赛道添了一把柴。激烈的竞争中,互联网巨头如何在教育领域占得一席之地?邱彦峰认为,互联网巨头做教育,需要遵循在一个新的领域做创新业务的规律。对企业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内部多立项,多尝试,尽可能采用创业公司或是扶持新领域公司的心态和做法,让团队自己摸索这个领域的特点和红利点。尽量避免大力出奇迹,不要给过多流量和钱的灌溉,否则,容易扭曲创新带来溢价和红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