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择校热”背后 教育均衡问题何解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择校本身并不是问题,因为它是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择校热”背后,是亟待求解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
近期,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显示,中国超95%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观察一个地方是否均衡,要看当地是不是存在旺盛的民办学校‘择校热’,以及当地学区房的价格是否高企,这些可能会更加真切地反映出当地义务教育均衡现状。”
“教育是否均衡,家长、学生心中有一个尺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如果他们认为没有均衡或者学校之间仍有较大的差别,就还会进行择校。”
为治理学区房和学位房热,我国各地都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政策,通过实施“多校划片”“六年一学位”等政策,降低学区房的择校功能。但是,仍不时有天价学区房新闻曝出。
之所以如此,熊丙奇表示,如果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政策,大家可以做到100%就近入学,但高就近入学率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均衡,因为家长可能为就近入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以上政策,包括“公民同招”“升学摇号”等,实际上只是表面治理,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要疏导择校需求,必须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熊丙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二是扩大学校的自主权。让每个学校在均衡的基础上,可以办出个性和特色,以此来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选择,提高受教育者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三是改革升学评价制度。“当前整体的升学评价是单一的分数评价,因此导致基础教育具有应试倾向,让教育变成竞技化的教育,同时这种以升学政绩为导向的办学,也影响到地方政府配置教育资源。”
储朝晖表示,切实做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还要进一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实现招考相对分离,让高校有招生的权力。“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招生诉求,形成多样的标准,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成长发展方向。”
在5月19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田祖荫表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没有改变。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以及优质均衡。“都均衡、都优质了,自然就不用择校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一位家长所说,家长们其实并不特别愿意迷信学区,费很大心力去择校,老百姓都希望家门口的学校越来越好,或者各所学校的水平越来越接近。
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择校热”真正“退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希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能够早日实现。文中李心、小五妈、林洁、马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