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和阿里教育之争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发表于2020-07-20 10:19:15
摘要: 原标题:腾讯和阿里教育之争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对于腾讯,教育是其在产业互联网上的重要延伸,最核心的是to B智慧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而腾

  原标题:腾讯和阿里教育之争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对于腾讯,教育是其在产业互联网上的重要延伸,最核心的是to B智慧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而腾讯在教育上的布局,最终将回到腾讯主战场的to C生意。对于阿里,依靠电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级后正面临多股力量的挑战,需要守住流量阵地,而教育是其流量战略下的重要延伸。

  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两级后,腾讯和阿里的业务重合领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不可避免。腾讯和阿里,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互联网巨头一直都有教育的情结。

  百度投技术、阿里投场景、腾讯布流量、字节靠效率,但至今都没有一个惊艳市场的产品和品牌。教育,更多变成了巨头们主战场之外可有可无的“战略布局”。

  腾讯早在15年前就涉足教育领域,但直到2019年5月22日,才正式对外发布“腾讯教育”品牌,旗下包含教育企业合作、智慧校园、智慧高校、腾讯课堂、企鹅辅导、腾讯英语君、腾讯青少年智能教育、教育创想合作中心等多个板块及产品。看完这一串,你大概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好像什么都有,又好像没什么特色,不知道腾讯教育到底是干嘛的。

  拥有教师情节的马云,当然在教育领域也不甘落后。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教育频道“淘宝同学”,搭建平台,直播互动。七年后的2020年6 月 ,淘宝高调发布「一亿新生计划」,计划未来三年帮助超过 1000 家教培和知识付费机构获取 10 万名以上新生,并声称“我们有备而来,要打一场大的战斗”。战斗的敌人不知道是谁?

  阿里、腾讯,中国互联网的绝代双骄。

  在经历电商、共享单车、线下零售、本地生活的投资并购对抗后,战火终于烧到了教育行业。

  1

  新基建来临

  2010年,可汗学院的运营模式美国诞生,欧美顶尖高校的网络公开课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

  紧接着2012年,美国三大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Udacity、edX横空出世,为在线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新的商业模式也开始迅速萌芽。

  国内市场的第一次在线教育浪潮涌来,直播式教学打开了教育的新模式,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投身于在线教育,希望从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粉笔网、第九课堂、多贝网应运而生。

  2014年,第二次在线教育的浪潮伴随着O2O出现。滴滴和美团的出现,让O2O充满了想象力,线上企业渗透线下,线下企业被迫寻求线上出路,在转型的纷乱期,O2O吸引大量人才和资本涌入在线教育,YY(欢聚时代)甚至喊出了“颠覆新东方”的口号。这一时期内,阿里推出了“淘宝同学”,腾讯也上线了“腾讯课堂”和“腾讯精品课”,主攻课程交易平台。

  但这两次在线教育浪潮,都在2-3年内迅速化为泡沫破灭。无往不胜的互联网利器,似乎在教育行业失去了神力。

  教育培训相比淘宝的电商、滴滴的打车和美团的生活服务,最大的差别是长周期服务属性。2020年疫情的出现,迅速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全民化普及,但同样暴露出在线教育的很多问题:从线下转线上的过程中,老师对在线模式的不熟悉、学生对在线模式的不适应、线上教学体验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等,技术的成熟只是在线教育服务中的一环,没有其他环节的配合,在线教育难以真正运行起来,很容易导致“效果差,有商业模式,但没有盈利能力”的情况出现。

  但教培行业,又亟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改造升级。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也使得长期必然是线上线下共存的状态。校内教育作为国家普及教育的线下服务机构,依然会是教育的主体。校外培训由于地区差异和教学大纲的不同,难以被标准化的线上教育替代。但在线教育普及的过程中,所有线下机构都面临转线上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在线工具提高管理和运营的效率。教培行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差,有很多因素的累积,比如地域的分割,导致线下培训行业长期的分散和弱竞争;预收款的习惯,让行业公司的现金流极好;传统观念导致的强刚需,招生没那么难,综合下来,教育机构长期不需要太重视效率和管理,就可以活得很好。

  而这一切,随着市场红利结束、疫情加速在线教育扩张,逐渐土崩瓦解。2000-2015年相对稳定的出生率,给教培行业带来了稳定增长的需求,从2017年开始的明显的新生儿数量下滑,已经对早幼教行业的供需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未来将依次传导到小学、中学的教培市场。

  但大量小散乱弱、习惯了粗放式管理的教育培训机构,在面临降本增效需求的时候,缺乏能力去做及时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在线工具需要长时间的研发投入,传统的教培机构缺乏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积累。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升级,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培训行业的新基建需求被激发出来。

  教培行业的新基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包括线上教学的平台、教研内容的研发、管理运营的工具、营销获客的辅助等,这些技术的背后,甚至需要云计算、大数据的支持。

  基建的一大特征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且回报周期相对较长,没有大资本的实力,难以入局;另一个特征是基建投入的回报,更多是来自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发展。比如国家对铁路、公路的基建投入,本身的收益不多,更多用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教培行业的新基建也是如此,服务这些to B的小客户,其实很难挣钱,这就导致投资方要么是政府,做公益和民生投入,要么是有大量协同产业的资本,从其他地方获利。

  腾讯和阿里,被推至台前。

  2

  腾讯的梦想

  2018年,腾讯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

  这一年,腾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大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在年报中,腾讯总结道:

  二零一八年十月,我们启动新一轮整体战略升级,延展我们在消费互联网的优势,以及把握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腾讯把自己过去二十年的成绩,总结为消费互联网。从QQ到微信,腾讯的社交收获了超10亿用户,从游戏到广告,腾讯的收入也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腾讯投资的联盟不断扩大,电商有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生活服务有美团、滴滴、58、同程,文娱有腾讯音乐、阅文、B站,游戏有虎牙、斗鱼、企鹅电竞。腾讯的消费互联网覆盖了社交、金融、电商、文娱、游戏、健康等等领域,也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这一切,让腾讯在二十年内,占据了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市值突破六千亿美元,跻身全球公司市值前十。

  下一个二十年,腾讯把增长的重心确定为产业互联网。其实腾讯转向产业互联网,早有铺垫。在2017年的员工大会上,马化腾就嗅到了腾讯的危机,他说:“在管理方面,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组织架构,现在的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的梳理。” 确定产业互联网的方向后,马化腾多次在公开演讲中,表达了自己对数字化和to B服务的坚定信心。

  在理解了腾讯整体的战略后,再去理解腾讯教育的布局,很多问题就可以拨开云雾。

  教育是腾讯在产业互联网上的重要延伸,最核心的是to B智慧校园的大规模建设,其他投资和自营的to C教育业务,都是为了加深对教育垂直行业的理解。

  腾讯智慧校园的体系中,包括云服务、教学平台、信息化管理、办公、家校、内容、营销、教学AI、互动课堂SaaS,具体产品有腾讯微校、智慧校园、腾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等。

  腾讯自营的教育业务,目前已经覆盖全年龄段的幼儿(英语启蒙产品腾讯ABCmouse)、K12(企鹅辅导、英语君)、高等教育(新工科)和在线教育平台(腾讯课堂)。

  腾讯投资的教育机构,多是各个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比如在线1对1的VIPkid、在线K12培训的猿辅导和新东方在线、K12双师的爱学习、早教领域的宝宝玩英语、英语学习的百词斩、大学生备考的考虫等等。

  当然,在腾讯的教育投资中,也有单纯的投行思维,利用资本形成结盟关系。腾讯通过业务合作和投资,建立了庞大的教育生态联盟, 地与教育生态中的各类参与者共同发展。既可以实现开放的目的, 也可以让腾讯 的流量资源获得再一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

  在2020年的疫情袭击中,腾讯教育服务了全国30多个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超过3000家线下职业教育机构在腾讯课堂报名转线上,服务学生人数超过1亿,每天有数百万老师,通过腾讯教育的产品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学服务,而作为工具的腾讯会议,也实现了日活账户超1000万。

  马化腾曾经说:

  用好了产业互联网,才能让腾讯更好地服务to B和to G的客户,这种能力也恰恰是腾讯在未来竞争中的法宝和利器。

  现在看来,腾讯在教育上的布局正是如此,无论是to B还是to G,最终将回到腾讯主战场的to C生意。因为当腾讯提供全行业数字化的底层技术支持,成为教育行业的基础设施后,就可以通过to B 不断提高渗透率,而教育行业最终服务的C端用户,都可以回流到腾讯提供的其他to C教育产品中,进而实现打通教育行业的全链条服务。

  腾讯通过对产业互联网的布局和渗透,反过来又可以对消费互联网进行加持。

  2018年“腾讯没有梦想”的舆论危机后,马化腾多次重提,要让腾讯真正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过去一年最大的感受是责任,借助腾讯20周年的契机,我们反思了腾讯的使命和愿景。要成为最受人尊敬的互联网企业,腾讯要做到三点:第一,我们要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同命运;第二,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改善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我们要跟生态中的开发者、产业合作伙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赋能教育行业,帮助进化升级,最终让更多的学生和家庭受益,这是切实的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同命运。教育行业,是腾讯走向“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无法避开的选择。

  3

  阿里的流量

  阿里面对的情况,显然更为复杂。

  阿里依靠电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级,并且构建了强大的电商基础设施:交易平台、支付、物流、云计算……但现在,这一体系正遭受外部多股力量的挑战。

  拼多多创业五年市值千亿美元,年度活跃用户已攀升至5.36亿,正在接近淘宝的6.93亿。收获下沉用户之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也让更多的一二线用户直呼“真香”。对于拼多多的迅速崛起,阿里却缺乏有效的遏制手段。

  抖音和快手迅速抢占用户时长,形成超大体量和超强用户粘性的流量入口,短视频领域汹涌而起。而他们都有自己的电商平台,直播电商也正在被更多的用户接受,阿里的核心领域正遭受侵蚀。

  面对多股力量的围剿,阿里首先要做的就是守住流量阵地。除了原有电商平台的发展,阿里更需要有更多新的流量入口。

  本地生活服务,有饿了么、盒马鲜生、淘鲜达、口碑网、蜂鸟即配;线下零售,收购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入股联华超市、百联集团、新华都、三江购物、银泰商业、苏宁云商;家居卖场,投资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供应链配送,自建菜鸟物流,耗资百亿入股申通、中通、圆通、百世快递;出行领域,投资滴滴、哈罗单车、小鹏汽车。

  这一切,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都是在帮助阿里构建更高频的用户流量场景。

  教育,则是阿里流量战略下的重要延伸。1.5亿的中小学生,背后则是数亿的家庭人口,抓住这部分流量,对于阿里的意义不言而喻。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