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情下的留学看似一片困局 但依然藏着逆风起舞的生机
苦读十余载,很多学生本以为对所学知识已是了如指掌,却往往在需要学以致用时,才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项目制学习便有了存在的意义。
2020年,黑天鹅事件频发,留学产业也波澜不断。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范围内托福、雅思等语言考试被迫取消,迄今仍未恢复。缺少了标准化考试成绩等“硬件”的加持,以往锦上添花的科研项目经历等“软实力”,便成了学生升学时脱颖而出的利器。
疫情下的留学,看似一片困局,但至暗之下,依然藏着逆风起舞的生机。
沈聪的初心:升学的素质教育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的线下教学被迫暂停。加之国际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国与国之间政治文化冲突加剧,与国际化相关的产业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扑朔迷离的形势下,开展升学背景提升素质教育业务的集思学院却迎来了一轮业绩的爆发。2020年上半年,集思学院完成1.9亿订单额,报课人次高达6000;7月单月,又新开约150个班。高光时刻的到来,与集思学院专注于升学素质教育密不可分。
不同于传统认知中通过安排学生进入名企实习、参加竞赛等来实现背景提升,集思学院的背景提升素质教育业务,将目光瞄准了科研和实训项目。集思学院CEO沈聪介绍,“中国学生在申请海外高校时,学校会要求学生既往的经历与所申专业相匹配,集思学院所做的就是帮学生丰富和提升这一项。比如,像金融专业,我们会搭配数据收集处理、核心估值模型学习、金融产品估值等内容,通过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内容到技能、从教科书到实践的转变。”
沈聪把这种模式定义为升学的素质教育。
“今年,受疫情影响,托福、雅思等语言被考试取消,海外高校针对国际学生的招生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科研实训项目经历在留学申请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另一方面,线下培训无法正常开展,线上课程成为学生的 选择,所以我们的业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沈聪告诉鲸媒体。
项目制学习(PBL)的理论和应用始于美国,备受美国教育家和学校推崇。但大多数中国家长和学生对这种形式依然比较陌生。为什么集思学院会选择项目制学习的方向?这不得不从沈聪的个人经历说起。
沈聪的求学生涯中,有一段重要的时光是在纽约度过的,那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作为世界 的研究型大学,哥大不仅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也是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高校之一。漫步在哥大校园,知识的气息扑面而来,自由而严谨的学术氛围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在哥大学习的日子里,沈聪也在不断尝试中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2012年,硕士毕业后不久,他便开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跟随美国名校的教授设计科研项目。
正如沈聪所言,“美国本土学生在升学时,非常注重项目经历,国际学生申请美国的高校时,除了语言成绩外,也需要项目经历来为自己加分。但是,中国学生以往在学习中都是以分数为导向,在项目实践上有所缺失。所以,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希望把高校的研究型学习简化成高中生或者本科生能够接受的版本,来帮助学生进行背景提升。”
经过四五年时间的打磨和积累,沈聪和团队认为公司化的时机到了。2016年,他们决定以公司的形式运营集思学院,以项目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初心虽好,创业却并非一帆风顺。沈聪告诉鲸媒体,“起初,其实我们并不确定家长和学生会不会认可,甚至是不是需要我们研发的课程。因为很多中国家庭认为出国留学只要考个好的语言成绩和GPA成绩就足够了,让他们接受这种不以分数为导向的课程,是我们面临的较大的挑战。另外,很多家长起初对于在线直播教学的效果也是不信任的。”
面对质疑,最好的回应便是结果。沈聪透露,“随着越来越多学生通过我们的课程学习,在申请学校时有所收获,项目制学习逐渐被大家认可。另外,今年的疫情也是一个契机,让大家接受在线教育的形式,也意识到升学素质教育项目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挑战来自于学生一端,“对于项目制学习的内容,有些学生一开始会跟不上,比如要做一个计算机或者人工智能的项目,如果学生缺乏编程、算法、数据结构基础,学起来会比较吃力。”沈聪表示,“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提前给学生做一些先导课程学习,让学生在进入项目之前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有所掌握。”
海外名师+本土案例 让教育资源为中国学生流动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为“志于学”和“而立”之间的重要抉择,无论是高中升入本科,还是本科升入硕士,对于个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进行抉择前,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迷茫疑惑或准备不充分的状态。科研和实训项目的意义所在,正是帮学生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
教育从来不是千篇一律,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本土化的教育特色,每个学生对于教育也有个性化需求。沈聪透露,为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海外教学,实现过渡,集思学院在开展项目制学习时,会基于中国学生的需求,将国外教授的课程与国内具体案例相结合。
“以国际教育为例,我们合作的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和偏远地区相关的国际教育。在他的大方向下,我们和他一起设计了和中国相关的课题,比如如何通过调研、项目制数据处理和项目内容的研发,优化国内三四线城市国际教育的推进。”沈聪告诉鲸媒体,“金融商科、能源等其它学科,我们也会把国内的案例打磨成教学工具,再细化到每周的教学课程中。”
要落地好的教学项目离不开师资的力量。“教师资源也是集思学院一直以来最为重视的竞争壁垒之一。”沈聪透露,集思学院目前的师资规模高达800余位,诸多顶尖大学的终身教授、教授、副教授……乃至美国工程院院士都参与其中。“与海外名师合作,也能打破教育的边界,让海外的教育资源在中国流动。”
由于合作的老师大多来自国外高校,所以集思学院一开始就选择了在线直播课的形式。随着学科和研究课题的拓展,集思学院也将小部分业务发展到了线下。沈聪透露,“像生物医学这些专业,除了线上的数据处理,也需要线下的实验室环境,所以我们采取了和国内高校的实验室合作的形式。但是总体来说线下的部分很少,大部分课题都可以在线进行。而2020年,所有课程均由线上直播形式进行。”
从2012仅有可持续发展学科,拓展到数据科学和金融市场,再到计算机科学、金融商科、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等热门学科全覆盖,集思学院项目制课程不断延伸学科领域,但依然保持完整的体系和清晰的标准。
沈聪告诉鲸媒体,集思学院的项目制学习通常是10周,前7周主要围绕项目学习,后3周是针对论文的辅导,课程的内容会结合国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安排。
“学生入学集思学院前,我们会给他们安排面试和笔试。在根据学生的专业确定了大方向后,通过这个环节来帮助学生匹配适合他的细分方向和项目主题。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会通过笔试测评和面试环节来证明自己适合去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网络安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UI交互设计还是其它方向,具体是选择初阶、中阶还是高阶课程,也会在这个环节进行确定。”
进入项目后,每周会安排两至三次课,由美国排名前30的高校、英国G5大学,或是国内“双一流”高校的教授为学生授课。除了主导师外,小组导师和助教也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不仅为学生答疑解惑,也根据实际情况帮其调整项目。论文阶段,则有专门的论文老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项目制学习推进过程中,班主任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破冰、排课、答疑以及服务跟进,真正架起学生与集思学院之间的桥梁。
班型的选择上,沈聪表示,集思学院主要是在线直播班课的定位,但是也有一部分在线一对一的课程,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一对一大约占比8%。沈聪告诉鲸媒体,班课能更好地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也更容易实现规模化。而有一对一需求的用户相对很少,主要是专业小众或是有特殊产出需求。
教育,既重视过程,也注重结果。沈聪透露,“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集思学院的项目制学习过程中,既有两周一次的小考核,也有最终的研究型论文或是综述型论文产出。考核的成绩也是最终学生评价信等级的依据。表现优异的学生,除了评价信外,还能收获教授的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