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C端生产的教育视频 能不能支撑起一家大公司
C2C教育视频平台落地,商业机制可以复制,两个C端在不同国家/消费社会存在差异、难以复制。后者在国内正在发生正向的变化,这意味着:相应的平台运行机制与参与者角色,在国内越来越具备可能性。下一问题是,更具体的课程产品层面。C端创作者生产的视频形态产品,能够支撑起商业化平台运营吗。在教育行业这个答案又如何。1. C2C视频场景:从泛休闲文娱,到教育垂类视频网站
备注:C2C模式在教育行业,对应的生产者是大众专家C端,创作形式是上图PUGC。
首先看C端生产的视频产品。在美国,休闲文娱领域,更早之前由专业、专家生产的视频平台比如1997年的Netflix(影视订阅平台),有大量受众。后来2005年出现了YouTube,大量C端生产休闲文娱以及泛领域的视频内容。这是视频内容创作者从专家、专业层面,往大众层面的一次转移(下沉)。
在国内,与Netflix相似专家生产影视视频内容的有爱奇艺,后来在B站(除了专业版权的影视动漫),大众生产视频内容的能力(与热情)得到释放,大量C端个人用户生产视频。
再后来,是C端消费视频的场景转移,从休闲文娱,到教育。这个转移发生在美国消费群体了,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Udemy,它成立于2010年,由大量C端消费者生产。这里说明一下,教育行业C端产出课程的创作者,需要一定专业技能,因此从课程、内容生产角度,C2C模式,创作者是大众用户里的专家,生产模式是PUGC。
PUGC形式产出的视频课程,在消费者中接受度越来越高,这在一级市场也得到反馈:更早之前成立的Lynda.com,在2013年完成第一轮1亿美元融资,它是最早的PUGC课程视频网站。C端大众专家可以申请在平台开课,另一个C端用户付费订阅课程。
总的来看,C2C模式下,视频形态产品从休闲文娱,到教育类场景是可以转移的,在美国消费环境是得到了验证。尽管后者在国内暂时没有相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