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体书店的前路,迷雾重重
书籍承载空间的更迭
事实上,关于实体书店是否具有前景、是否能被取代的讨论已经持续被热议多年。从书店发展的变迁史我们可以发现,书在城市中的承载空间是在不断迭代的。
20 世纪末,美国有一大批独立书店关门大吉,而不得不归因于大型连锁书店的崛起,它们凭借着品类齐全和价格低廉的优势,如猛兽一般席卷了市场。
最鲜活的例子便是美国最大的实体书店 The Barnes& Noble,它首次将超大店型的概念带入书店,不但有采购精心挑选的各类书籍、杂志和童书专门区,更有专门营造的阅读氛围。
然而,如今横扫着媒体世界的电子和互联网革命也在以不容置疑的速度对市场进行重新洗牌,亚马逊电子书城的横空出世,终止甚至压缩了这种国际连锁书店的版图扩张。
当阅读成本变低,人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时,实体书店消失了吗?
当然没有,一种新形态的书店悄然出现。正如日本代官山的 " 全球最美书店 " 的茑屋书店(TSUTAYA BOOKS),凭借着独特的品味和设计感,为读者呈现了理想书店的模样,其业务不仅包括音像制品租赁和卖书,还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 " 书籍 + 咖啡 " 的书店模式。
此番成功的实践让创始人增田宗昭意识到,书店不一定只能卖书,书籍其实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通过书籍带动周边商品的方式来提升毛利率。他没有将互联网视为威胁实体书店的洪水猛兽,相反,他尝试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手段,获得更多的用户,从线上引导到线下消费。
这也是国内的书店所面临的变局。只靠卖书的实体书店已经很难盈利,加入了咖啡、杂货甚至其他体验式服务的泛书店模式正成为当下新兴书店的主流业态。
2005 年底,许知远、吴晓波、于威等 6 位年轻媒体人在圆明园的一座院落里创办的 " 单向街图书馆 ",打破了人们关于书店只能选书和购书的传统认知,把 " 内容 " 的概念和 " 读书空间 " 的概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调书店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属性,探寻着书店的更多功能性。
比如,在书店中举办线下活动,记录下人们在发声和辩论时思想的碰撞过程,再通过自己的出版物和社交媒体,把这些声音传达出去。
在官方网站上,有这样的自述:这里不只是书店,更是一处理想主义者营造的乌托邦。在这里,你可以逃离日常生活的逼仄,点亮自己的精神,遇见思想上的同道。
可是,正如历史曾千万次验证过的:文明经不起蛮族入侵,精神的延迟满足常常不敌来自感官的直接刺激。统治世界的,并非知识和理性,而是武力,是金钱,是世俗的君主。
在文化快消的时代,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阶级逐渐撕裂的时代,实体书店越是用带有极度理想主义的字眼来自我粉饰,越是展现出其被书店和商店两种属性加持的矛盾感。
如 2019 年 1 月初,网易严选携手文轩 BOOKS,正式在成都店推出一系列名为 " 新中产的书房 " 的场景化阅读空间,通过付费预定专属读书位的形式,为读者提供独立私密的阅读体验。但是,这种看似前卫的尝试,仅仅只维持了 3 个月。
很显然,在书店的开放区域陈列一个所谓的 " 私密空间 " 是一件极度相悖的事。对于真正的中产来说,这完全达不到其对环境和效率的要求,相当鸡肋。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在同样一个阅读空间中划分阶级属性,散发出太强的商业气息。人们可以接受飞机的不同舱位,餐厅的不同逼格,但一旦涉及到精神世界和文化产品,对强调 " 平等 " 有种异常的执念。小布尔乔亚视角的尝试,注定是失败的。
实体书店的前路,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