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亲情陪伴 边境小学的留守儿童难题
发表于2020-07-10 11:01:16
摘要: 原标题:缺少亲情陪伴,边境小学的留守儿童难题 6月1日,勐董镇中心完小举行了一场家长会。20多名6-12岁的学生,通过企业微信在教室里实现了与异地打

  原标题:缺少亲情陪伴,边境小学的留守儿童难题

  6月1日,勐董镇中心完小举行了一场家长会。20多名6-12岁的学生,通过企业微信在教室里实现了与异地打工的父母“云端会面”。

  年龄最小的学生嘉乐走到屏幕前,抬头紧盯仍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爸爸。因还在工作中,嘉乐的爸爸只能戴着耳机参加家长会,无法随时进行交流。“爸爸,我想你了!”嘉乐连声说了两次,泪水盈满眼眶,随后泪珠滚落下来。

  “云端家长会”形式并不新鲜,但陈世民很喜欢这种互动形式。他发现,当孩子们看到父母那么晚仍在工作岗位上时,开始体会到爸妈在外的不易。这也正是一切问题的起点,由于父母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们长期缺失亲情陪伴。

  “他们普遍存在,生活上缺人照顾、行为上缺人引导、学习上缺人帮助。”张海燕认为,“留守儿童们性格上会有所改变,出现性格孤僻、内向、脆弱、不合群等情况。”

  根据 此前报道,2017年7月,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对2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14868多份针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中,一年与父母见面次数在1-2次的占42.3%,另有13.6%的孩子一年与父母没有见面。见面次数超过9次的,城镇地区达到47.1%,农村则为19.3%。

  据上述统计,在学校里,67.8%的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明显退步而受影响。而在个人因素中,数据反映出,留守儿童受影响最大的是被他人欺凌,有45.8%的孩子选择了这项,占比 。

  陈世民表示,因为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隔辈的爷爷奶奶身边,无论是在生活方式、教育孩子尤其是学业辅导等方面,爷爷奶奶们都没有能力帮助辅导孩子,平时就缺少沟通。“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后,他就会有不爱讲话、孤僻、不善于沟通和交流、甚至会出现自闭等现象。”

  尽管移动互联网早已改变了沟通方式,对于勐董镇中心完小的留守儿童们来说,却并不意味着更加的便利。

  一方面,许多和爷爷奶奶长期居住的孩子家中并不具备智能手机。张海燕提到,班上的一个孩子父母常年不在家,照顾她的祖父母又没有智能手机,因此她很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她听说其他留守孩子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可以见到爸爸妈妈,她就没这样的条件。”

  另一方面,对于缺少管束力的祖父母来说,智能手机又常是一项不可控的因素。陈世民告诉 ,勐董镇中心完小就不允许住校学生带手机。“这又是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只要爷爷奶奶有智能手机,留守孩子用这个来玩的时间比学习时间多。”

  “我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这些孩子尤其是是特殊群体,最让我揪心的一件事就是,他们确确实实真的缺少陪伴。”陈世民说道。

  难以解决的教师负担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份迄今为止 规格的文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总体思路,首次明确了责任部门。

  《意见》中提到,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在中小学校方面,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

  勐董镇中心完小首先通过制度建立来帮助留守儿童。

  陈世民告诉 ,学校目前已面向留守儿童建立了关心关爱、家校联系、和结对班等三项制度。具体为,至少每周一次为留守的孩子进行卫生教育方面的指导。随后,通过家访形式和电话形式,分别让孩子的祖父母与外地打工父母了解学校情况。最后,结对帮扶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结对的“爱心爸爸”或是“爱心妈妈”。

  在勐董镇中心完小内还有专门的教室作为留守儿童之家。陈世民介绍,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们可以在课后使用教室开展活动。与此同时,学校也会组织留守孩子们开展相关的互动。

  留守儿童之家里学生的作品

  在留守儿童之家内,教室中间是适合开展活动的低矮圆桌,教室四周摆放着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使用的教具,四面的墙壁都挂着学生的绘画作品。“这些孩子在大家庭当中有同伴的相助,有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的帮助,他们都生活的很愉快。”陈世民说道。

  虽然勐董镇中心完小正在制度上推荐对留守儿童保护,但同时其还是面临着相应难题。陈世民提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外地打工的这些父母,他们的联系方式也随时更换,这是我们最难解决的问题了。”他表示,家长联系方式随时更换,经常联系不上,对于学校做家校沟通方面比较难。

  另一方面,如何让在外地务工的学生家长能够更加关心留守孩子的成长,也是陈世民和学校教师们正在努力的方向。囿于自身学识的限制,部分外地务工的父母通常并不了解该如何帮助留守孩子。

  腾讯教育首席架构师念红志告诉 ,在面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时,也发现了目前仍然存在三方面困难。

  第一方面困难仍然来自家中监护人通常为老人,留守孩子与父母日常难以见面。第二方面便是沟通不及时,“每个老师要管理很多孩子,很多时候家长都出差在外,或者是外地务工,很多紧急事情其实是很难被触达。”念红志说道。

  第三方面是教师负担很重。在传统家校沟通中,一线教师通常要承担更多工作。例如,为帮助外地务工父母增加对孩子学业的关心,陈世民告诉 ,担任“爱心爸爸”或“爱心妈妈”的教师们会与他们的外地父母通电话,进行更多的头痛。

  念红志认为,在传统方式中,教师并没有一些很好的沟通手段,仅仅是电话对于他们来说可能难以符合需求,而这些都可能是此前许多家校制度难以被落实的原因。

  智慧校园能否解决家校难题

  勐董镇中心完小正在尝试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来解决此前留守儿童保护中难以触达的难题,这次召开云端家长会便是这样一次尝试。

  事实上,勐董镇中心完小在去年就已接入腾讯智慧校园。起初,学校及教师们主要努力方向为将平台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因为平台涉及了在教学中很多环节,如布置作业、学习、读书等放方便吗,老师也可以上传课件在其中。”陈世民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教师们更进一步使用智慧校园平台契机则来自于这次疫情。教育部滇西扶贫派到沧源县挂职的副县长杨金勇认为,受疫情影响之下,在“停课不停学”当中,教育教学又进一步衍生出许多新的安排。“这次疫情大背景之下,尤其是对边疆教育,是强大改革和推进。”

  杨金勇告诉 ,本次召开云端家长会的原因便是,全县正处于新学期开学阶段,但因疫情防控要求,学生到寄宿学校就需要封闭管理,本来应该进行的新学期家长会便无法进行。“智慧校园给了我们家校沟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除此之外,杨金勇提到,此前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方面,更多是来自政府政策、教师、以及同学互帮互助的关爱,而来自家庭的关爱并不够。

  杨金勇认为,此前政府政策、基金会捐赠以及学校都做了很多事情,但家庭确实参与的很少。他希望,能够让家庭,就是更多监护人参与到其中,提升其对孩子监护能力、心理健康关注能力和对教育管理能力。

  念红志也告诉,在帮助留守儿童这件事上,除了沟通方面,另一方面困难便来自父母不在身边。“这部分智慧校园建设,我们需要和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还不是很容易完成得了。”

  这正是腾讯在教育业务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即借助其连接能力,实现从教育局、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连接,而非单纯的硬件以及产品进校。 曾报道过,企业微信和微信大生态的核心就是“连接”,“我们把很大的能力放在连接上,连接人和人、连接学校内的设备,以及连接局、校之间的体系。”企业微信合作运营总经理李致峰说道。

  毫无疑问,疫情无疑是极大地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但与此同时,面对疫情压力之下,很多原来无法推动的事务发生了变化。对于处在边境地区的沧源县来说,变化或许并不仅是一场云端家长会,更多来自智慧校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更多应用。

  “疫情期间网上上课怎么办?智慧校园就在这个时候一下子应用了起来,在全县大面积爆发应用。”杨金勇认为,这次疫情期间对学生自主学习是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提升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同时,“停课不停学”期间大量的免费课资源帮助教师和学生们开拓了视野。

  “边疆民族教育如何加快整体发展,弥补信息时代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重要的出路就是用信息化加一体化,这是最快的。”杨金勇说道。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