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高校的校门,从复制粘贴到千奇百怪
国内高校的校门,从复制粘贴到千奇百怪中国近代到当下的高校校门,不同的风格都带着不同时代的模样。最早的校门集中为中西古典风,它们有的被建成中国风的传统牌楼和牌坊,如与武大校门同类的中山大学牌坊。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正门牌坊/维基百科
有的采用了传统木料院门或仿古建筑样式,比如,上海交大的“庙门”属于前者,北京大学的西门属于后者。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侧的校门也俗称庙门。/图虫创意
还有的则是西式风格建筑,清华大学二校门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便是罗马古典风的体现。
这些颇具历史感的校门,至今一度是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或者没有之一)。但真要追根溯源起来,许多老校门的创始者其实另有他人。
北京大学打卡必经之地西门,一处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最早为燕京大学在1926年修建。到1952年院系拆分时,燕大被拆分进入多所高校并因此终止,其校址“燕园”由北大接收,燕大西门由此变成了北大西门。
同一时期,一批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学校,如上海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校址也分别易主给了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
北京大学西门。/图虫创意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校门又整齐划一地迎来了一种新风格,工业水泥风。
在向苏联学习成为一种大风潮的当时,许多大学由内而外,从教育体制、管理模式到校园建设,都遍布着苏化的痕迹,其中的校门也毫不意外地借鉴了这一风格。
方正柱状造型,水泥或砖块建筑,辅以红色字体,营造出了一种上学即进厂的情境。典型代表有复旦大学的红砖红字校门,南京大学水泥柱形、烫金字体的南校门等。
改革开放后,高校建设也越来越走向开放和自由,它们不仅想以千篇一律的端庄面貌示人,还开始企图释放自己的天性。
到90年代高校扩招至今,有的高校开始在化身基建狂魔的路上刹不住车,一出手造门就是“亚洲之巅”、“世界之最”、“宇宙之壕”。
1987年建成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本意是以线条来构成原子造型,但在外人看来,校门恍若一个巨大的人字拖,由此在民间得名“拖鞋门”。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的校门更绝,门顶能经受得住二三十吨重的火车,其材质必定不一般。
该学校或成为全国唯一火车直达的大学,但也有学生吐槽,坐着火车从校门上呼啸而过,却不能下车进门,那感觉其实挺让人忧伤的。
有人苦于校门的设计,遂打算吸取中外大门之精华,没想到一不小心就模仿成精。
说来也巧,河南某高校、辽宁某大学都尝试将目光投向巴黎街头,化凯旋门为自家校门,至于学校自身风格和凯旋门搭不搭,在豪华面前,似乎已经不太重要。
武汉某高校则没有那么舍近求远——向国内top大学看齐,可以从复制top级人物清华的校门做起。
仔细一看,清华大学厚德载物的校训也被它直接照搬,这就有点顽皮了。
也有人壕掷巨款为学校打造巨门。网传山东某高校一处共140多米长,约有两层楼高的大门,造价高达8000万。
校方后来解释,校门的真正花费是300万元。它也不简简单单的一扇门,一层是大门、门卫室、停车场,二层则是1000多平方米的校史展览馆。
还有热心网友盘点了一番国内高校校门氪金榜:
南昌大学校门2000-3000万元、合肥工业大学校门500万元、浙江城市学院北大门800万元、西安文理学院校门888万元。
结局当然也是,各当事人纷纷出面澄清网传金额不实,自己并没有如此 。
摊上重金建大门这件事,学校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