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名校都跑去北上广深,这样真的好吗
一枚成功案例的诞生,给城市界、高校界的其他选手带来了莫大的鼓励。
除了深圳,青岛、苏州、珠海等经济发达的非省会且缺高校的城市,也开始跃跃欲试牵手学界大佬。
比如,截至2018年底,青岛共签约引进高校32所,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的青岛校区,其中有一半已落地运行,另一半正在推进。
去年3月,苏州与南京大学签署南大苏州校区建设协议,2021年南大部分校区将搬迁至苏州,届时建成投用的还有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
事实上,教育部曾在2016年对高校异地办学释放出收紧的态度。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度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申请设置本科学校的,须不存在跨地市办学的问题。
去年,一份《关于加强全国高校布局顶层设计的提案》的函对于高校扩张中出现的异地办学问题表示,高校可安排自主权范围内的异地科研合作与转化,以及延伸性的研究生办学点建设;但对于异地校区和异地分校等办学行为则不赞成、不鼓励。
但在现实中,设置本科新校区、分校的操作依然处于正在进行时。毕竟,不管是城市还是高校,都能从中尝到甜头。
吃了地域亏的老牌名校,希望进入一线城市,复制哈工大(深圳)的成功模板;缺名校不缺钱的城市,同样对基础实力强劲的大学求贤若渴。
当这样的异地办学模式成为一股风潮,或者说是一种整齐却单一的方向时,新的伤害也将接踵而至。
因为原有校区教学资源紧张而适度向外扩展,当然无可厚非,但若盲目求大,只会造成资源浪费。
异地办学尤其是跨省办学,也会带来师生交通、教学安排上的不便,导致教学质量难保证。
2014年,兰大曾赴江苏南通设立教学基地,并于次年开始接收专硕生。南下之行的确展现了老牌985尝试改革的决心,但这一操作的bug有点难以瑕不掩瑜。
GDP位于地级市前列的南通,不失为一块发展教育的风水宝地,只不过,从基地到南通市区的路程,大概只比从榆中到兰州的五六十公里近个几里路。
新建带来的设施缺陷可以暂不苛责,但在教学上,有学生吐槽从本部过来的老师留下一周或十天集中授课,然后匆匆离去。
这样的安排,让学生更像是从一个孤岛搬去了另一个孤岛。无论对于后续的深造、实习还是就业,原有的问题并没得到解决。
更不能忽视的是,各路大学校区纷纷涌向一线沿海城市的行为,可能会让原本就门庭冷落的偏远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雪上加霜。这也是异地办学被收紧的考虑所在。
“xx大学来到北上广深能抵得上清华北大”,其实并非对老牌名校的赞美,也不值得它们去高兴。
只不过,我们所面临的“城市决定人才发展”的现状,既是高校的无奈,也是选择高校的学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