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为什么也要开展劳动教育
记者:近年来,人们谈论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比较多,而对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关注相对较少。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如何?
文新华:当前,许多高校都能主动对接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同需要,在课程计划中不断改进和强化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并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校园清洁、助教助研、社会公益服务等非课程类劳动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高校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劳动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缺少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对开展劳动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设计和有效组织的操作安排。
刘海霞: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劳动教育仍然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还存在着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片面化、时代性不鲜明等问题。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等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有劳动无劳动教育的现象,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还比较传统,没有为劳动教育注入新内涵,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
受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劳动观念淡漠、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有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有着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但有的大学生在涉及个人利益时却往往采取双重价值标准,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究其原因,既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消极的传统劳动观念仍然是影响劳动教育开展的深层次因素,劳动教育推进机制的不完善也影响着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记者: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相比,高校劳动教育有何特点?
刘海霞:《意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规定了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体现了劳动教育在各学段一体化设计和贯通培养的思路。高校劳动教育既体现了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衔接,又符合本学段育人目标与要求。具体而言,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强调与学科和专业的结合,强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
文新华: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之间有基本的共性,但高校劳动教育对目标和效果的要求更高,更突出与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的深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