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垃圾分类课不仅仅是讲怎么分
此次上线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线上微课,共有8位教育工作者参与录制。有多年深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业者,也有“跨界”讲分类的学科教师。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何学志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也是朝阳首批垃圾分类志愿讲师。在此次线上课程,他要承担的是面向中学生的微课录制。
不同于小学生,跟高中生讲课时,课程的深度、形式都需要作出调整。“你的语气、语调、语速都是需要有适当调整,有时候我会不自觉地变回来,所以录制的过程中NG了几次 。”
除了讲解的节奏、形式有所变化,何学志认为,在课程设计上,也要结合年龄和认知特点作出调整。“跟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讲什么是厨余垃圾,我都会作出类比——人不吃,小猪吃了会生病的是有害垃圾,小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等等。过程中,也可采用有奖答题 分类小游戏等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跟高中生讲,我可能会跟他们聊生态文明、聊可持续发展,甚至会谈到未来相关的职业发展。”
“不同学段学生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全程参与课程研发设计的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员刘洁对此感同深受,“高年级的孩子可能会讲,为什么其他垃圾能焚烧,它焚烧的时候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再比如,烧到多少度不会产生二噁英。”
早在2018年,刘洁参与组建多名在职教师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者讲师”队伍,在全区学校和社区中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宣讲。在她看来,垃圾分类课程不仅仅是讲垃圾怎么分,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教育的途径、抓手,探索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垃圾分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习惯养成的教育,还要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找到生发点。把垃圾减量变成我们的常态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我们的日常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