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发表于2020-05-20 15:16:32
摘要: 原标题: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有人学习好,有人学习差;有人学习快,有人学习慢这是社会的认知常态。许多人已经默认了这样的结果,并且

  原标题: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有人学习好,有人学习差;有人学习快,有人学习慢……这是社会的认知常态。许多人已经默认了这样的结果,并且给出了一个看似能说服别人的回答:因为每个人能力不同。

  但我们也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通常而言:在城市中接受教育的孩子,会比在乡村中接受教育的孩子学习好;出身教师家庭、书香世家的孩子,会比父母从事其它职业的孩子学习好。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loom就认为,孩子学习效果不好,能力或者天赋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在具备良好学习条件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动机方面会变得非常相似。[1]”

  换句话说,这是教学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

  02

  好的学习:不仅有名师

  Carroll曾经提出一个学校学习的模型,指出时间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2]。

  学习程度就是学生有效用于某一学习任务上的时间,与掌握该任务所需时间之比的函数[3],即学习程度 = f(有效学习时间/掌握所需时间) 。

  基于Carroll的模型,Bloom提出,只要对以下变量加以注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学校教的一切:

  认知准备状态:学生的既有知识、技能

  情感准备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程度

  教学策略与质量:教学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于这个学生?

  所谓“好的学习”,就是在经验丰富、策略灵活的名师教学基础上,辅以丰富的、有感发力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从而实现知识的底层建构和迁移,缩短掌握该知识所需要的时间;同时,在课堂中通过沟通互动、合作共学,保持学习专注,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好的学习”对教学设计有极高的要求。

  “好的老师”必然是“好的学习”的基础,所以有道一直坚持“同道计划”,坚持寻找最优秀的老师。在名师的指引之上,“好的学习”还需要有自主探索的互动过程,需要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与服务。

  03

  超越传统教学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现在,无论孩子身在何方,通过互联网,顶尖清北名师的课程都已触手可及。

  从直播大班到双师大班,教育模式的创新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名师讲学,讲的更清晰易懂了,掌握知识所需时间缩短了;辅导督学,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线下学习的需求,有效的学习时间增加了。总的来说,往“高效教学”又近了一步。

  但K12大班教学中,对以下两个矛盾的解决依然是有限的:

  班级授课制这一应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模式,与受教育者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

  在线教育的远程性导致的弱场景感、弱监督性,与中小学生需要强场景感、有力监督的矛盾

  由此带来了K12教学产品设计中的三个根本张力:自主探索与被动听讲、掌握程度与教学进度、个性化学习和标准化教学。这些张力的存在,与K12学习内容的性质(比如数学中,一些知识点是否掌握非常关键),以及K12阶段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比如更低年龄的学习者注意力周期较短),以及人类大脑的认知规律都有关系。

  传统大班在优良经济模型和覆盖所有教学场景上做不到兼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班在经济模型角度上虽然最佳,但由于教学场景的局限,某些课程(比如数学和编程这样的内容上),远程情况下要做到“掌握”,就会有困难。以往,教学机构往往转而通过小班或者1对1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产品设计问题转为依靠人的灵活性的问题,这又必然会带来经济模型上的巨大挑战。

  那么,有没有一种新的教育产品模式,既可以解决传统大班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又可以在商业模式和教学效果中找到平衡点?

  这就是有道正在探索的创新产品模式:名师互动大班。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