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延缓就业是否可以解决问题?
对于通过扩招推迟就业的做法,一些担忧与质疑声音也再次响起:未来怎么办?
20年前的大扩招,也曾面临这样的诘问。有人公开质疑:未来上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幸运的是,此后的结果证明,当年的扩招是成功的,在延缓就业压力的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功不可没!换句话说,当年的扩招暂时延缓就业压力,但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用人需求的提高,有效消纳了这一增量。在此后十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基本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常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最高时GDP增速达到了14.2%。
但20年后,时过境迁,这一做法边际效益已经显著下降,面临艰难挑战。
先说招生与供给。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8%,升学矛盾突出。直到2001年,大学毕业生总数才超过100万。
但到了2018年,全国高校共招生791万人,本科招生总量超过4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逼近普及化50%指标线,近一半省市高考实际录取比例超过90%。在此基础上,2019年再次扩招100万,其难度可以想象。2019年高校招生工作一直延续到当年11月底,才勉强完成了这100万高职扩招计划。
再说就业需求的困局。
通过经济发展增加用人需求供给,没有那么容易了。从不足100万高校毕业生增长至200万,甚至400万、500万,还是好消纳的,但到了近900万,消纳的 难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近十年,我国GDP增速持续下滑,虽然是在高位基础上的下滑,但近年各地经济的拉动主要还是房地产与金融,这两类产业贡献了增长数字,却很难产生大规模的人力需求。
消纳就业的主力还是中小企业。但和20年前不同,社会治理越来越规范、严格,企业税费上钻空子的可能没有了,客观税负沉重。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用人成本大幅上升,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艰难。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给我介绍,仅仅以用人负担为例,企业如果给一个员工发1000元工资,但实际支出差不多是1400到1500左右,附加的都是各种费用。
更为麻烦的是,我们的就业期望值是和学历直接挂钩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0年前,一个专科生就已经很好,20年后,每年仅本科层次就招生400余万人。伴随着扩招,就业压力虽然得以延缓,但学历也在不断加码,高学历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就业期望值不断被推升。就业需求不旺,但高学历人才供给却不断增多,很容易形成一个大学生就业的高位“堰塞湖”:高学历层次的人越来越多,一旦经济发展不如意,无法释放更多需求岗位,很容易带来更为复杂的社会情绪,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