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教育OMO怎么打?
转在线只是第一步,OMO如果做不好也只停留于口号。所以,想清楚这两个问题,尤其重要。
精锐用了5年时间来想这两个问题。
2015年4月的一天,精锐联合创始人李晓峰找到张熙,兴奋的说:“老大,咱们还是得搞互联网,现在很多人都在干直播,你给我一个机会吧!”
李晓峰之前在华为,是华为90年代的这一波员工。对于科技和互联网,他有一种天然的渴望。这一年,O2O正在风口之上,当时有不少人认为“O2O模式将全面解放老师”。很快,李晓峰成立了溢米辅导。
但是探索了几年后,张熙发现,线上线下业务相互割裂都有各自的“天花板”。做纯在线粘性弱,互联网流量成本高,一个客单成本可以达到8000-10000元,很难挣钱。而线下的问题则是复制难。选点、招人、培训、办照……这些成为地面机构快速扩张的瓶颈。
线上线下的融合肯定是未来的方向。但精锐选择的OMO思路于其本身也是颠覆性的。
过去,精锐的定义是“线下为主,线上为辅”,但这次下定决心All-in OMO后,在疫情期间的精锐变成了“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核心的教学过程变为在线进行,而线下变为服务的场景和情感交互的场景。
“目前,主力教学和核心服务都是在线上,线下会有20%-30%服务的,强化情感联系,比如中高考押题的讲座,家庭教育深度交流,考试心理方面线下体验店。”
张熙认为精锐本身品牌就有定位上的差异性,所以精锐的OMO也要走个性化路线,做高端。他的定位在线提供好老师,线下提供优质服务,做本地化教研。线下的校区定义为体验店,成为获客渠道、做客户粘性。
相应的,精锐的产品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大规模提供周中课程,加强学生和老师的交流频率。
但是精锐的思路并不是线下品牌的选择主流,这种差异化或许也和其主打1对1业务有关。绝大多数线下品牌转在线后,依旧将线下做为主场景。
大部分机构表示,在疫情结束后,核心的授课场景还是会回到线下。但是在线依旧会保留。这其中有一部分区域龙头品牌开始投入独立的在线班课业务,比如秦学、四季教育。除此之外,也有品牌用在线的方式来定位本体业务的“增效”,比如导流课、专题课,或者增加线下服务的服务频率等等。
思考乐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作为一家纯线下机构,除原有的网校(纯在线业务)之外,思考乐在原本每个城市地面分校的基础上架起了“空中分校”,同步解决地面分校疫情期间的教学和服务工作。
在翼鸥的分享活动上,思考乐CEO齐明智表示,在疫情期间给思考乐全体2000多名老师“强行”来了次在线集训。这倒是给了他新的思路:“这么多老师转型线上必定会出现小100个能成长为网红的老师,那未来这就是线上大班直播的机会所在。”
思考乐打算,在每个地面分校的三十几名老师中,挑出3-5个网红老师铺至“空中分校”;同时,未来线上线下打通数据共享资源,分校的面积也不必要开设一两千平方米,可以一个分校开10间教室,配备15名老师,再联合临近的学情相似的空中分校“网红”老师一起教学。
未来,思考乐将形成地面分校、空中分校、网校三条主业务线。分工上,前二者对内,地面分校继续保持线下优势教学服务,空中课堂在辅助地面的基础上,增加周中课次频率,解决老师周内时间利用率问题;网校对外,主要负责辐射更下沉地区。
总体来看,目前培训行业对于OMO的探索会有几个层面:第一层是运营层,包括前端获客、后端服务的在线化。比如设计在线导流课、社群运维等等。这些之前就有在线化,但是不够系统;第二层是在教学层,比如推出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结合等等。
但是大家的探索都还在逐步推进中,到底怎样才是最优的OMO模式并没有定论。
就在这两周,昂立STEM进行了涵盖1000多个家长在内的调查问卷。希望听听家长的想法,看看STEM教育这种需要强体验、强实践性的品类到底怎么做?
关于未来,昂立STEM创始人崔显耿构想了几种模式:保留本次新增的线上的免费公益课、付费主题课程等部分,定位轻量级产品,因为不受时空限制,所以更适合普及教育;而真实的场景体验与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也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未来昂立STEM计划在线下探索类似体验店的OMO“编程吧”,通过在线自主学习配合线下实体店交互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老师在其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不直接授课。
但确定的一点是,不论线上线下,昂立STEM都要坚持软硬件相结合的策略。今年上半年昂立STEM将额外投入1000万用于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STEM产品和教具。
虽然每一个品牌对于OMO的定义和策略都不太一致,但OMO正成为一股全行业的大势在迅速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