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抽查、追责一个都不能少 校内外教材监管提速
针对校园内外教材的监管步伐再次提速。5月23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大中小学教材存在的违规问题追责。在此次《指导意见》发布前,教育部还组织开展了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文科类)的专项抽查工作。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教育部门逐步加大对校内外教材的审核力度。2022年4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正式发布。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部正不断细化对中小学教材的审核监管工作。
细化问责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新出台的《指导意见》将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责任问题,明确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实行全覆盖、全链条、规范化责任管理。
具体来看,《指导意见》共包括六方面内容。在强化责任意识方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树牢责任意识,将教材工作责任压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同时,把握基本原则,提出教材工作责任追究要坚持依法依规、全面覆盖、客观公正、惩建结合的基本原则。
在追责情形方面,《指导意见》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及发布涉教材信息等方面的追责情形进行了细化。要求严肃追究问责,明确教材工作责任承担主体和追责处理方式,强调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而在规范追责程序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教材工作责任追究要按照受理、核实、处理的基本程序进行。
此外,《指导意见》提出,数字教材和作为教材使用的讲义、教案、教参,民族语言文字教材翻译、编译等工作责任追究,要参照《指导意见》及有关规定执行。
开展专项抽查
实际上,目前除在学校内部进行教材监管外,对校外培训教材的专项抽查工作也正在开展中。据教育部消息,为进一步了解校外培训材料状况,近期教育部也组织了对部分省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文科类)进行抽查,重点聚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
据抽查结果显示,部分材料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对一些重要问题和史事的表述有误;二是未按照中央新精神新要求及时更新有关内容表述;三是学习内容超标超前、应试倾向较明显;四是选材不当或有科学性错误。此外,抽查中还发现培训材料存在印制不规范、字号过小等问题,不利于中小学生视力健康。
据悉,2021年教育部曾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强化对校外培训教材的审核,查处教材“超出课程标准”“植入商业化广告”等行为。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对校外培训材料的审核分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两部分,其中,外部审核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核队伍由满足审核人员资质要求的相关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研专家、一线教师等组成,确保外审工作的科学性。
监管常态化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对教材的监管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对教材的管理主要由教育部的下设机构实施,教材在编写完成后,还需通过审核流程,才能在出版社进行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21日,教育部也发布了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课程标准。据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透露,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此前也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开展了系列审议审核。
“本次修订加强了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并进一步凸显创新性和实践性、强化课程实施指导,育人目标也更加系统明确。如语文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张国华表示。
储朝晖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整体来看,目前正处于对教材规范尺度比较严的阶段。现有的新课标下,留给校本课程的空间比较小。各地中小学都在使用国家组织编写的规范教材。”
据悉,教育部此前统一组织编写了普通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其中,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2017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已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