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教育研究
发表于2021-05-19 13:24:10
摘要: 原标题:农村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教育研究 现有的第一代大学生研究充斥着赤字视角,而第一代大学生对家庭乃至高等教育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本

  原标题:农村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教育研究

  现有的第一代大学生研究充斥着赤字视角,而第一代大学生对家庭乃至高等教育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本文从优势视角出发,聚焦农村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教育行为,探讨第一代大学生对农村家庭教育再造以及扩大代内成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与辐射作用。

  结果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在当代新“孝道”、身为“老大”的使命感、家庭整体观的家庭伦理以及有能力为之的个体能为的驱动下主动回馈家庭,用所获得的文化资本积极实施代内帮扶,通过亲身扶智赋能和间接扶植代理人的方式,给予同代家庭成员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培养家庭上大学惯习。然而,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在代内帮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阻力,尤为突出的是上大学惯习和文化再生产惯习的博弈以及父母“甩锅”行为带来的两难抉择,这些影响并制约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家庭上大学惯习的培养,致使“再出一个大学生”的期盼受挫。

  关键词: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上大学惯习;优势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致使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求学道路充满荆棘与坎坷,有关“寒门难出贵子”的呐喊始终不绝于耳。即便如此,仍有69.74%的寒门学生冲破重围,实现弯道超车,成为父母均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代大学生[1]。在农村,家中出了一个大学生便会引人瞩目,“大学生成窝”则更为人称羡。2020年中国经济网专题报道了泰州湖北村的一个学霸家族,在百岁老人崇文重教的家庭观念引领下,这个家族在造就第一个大学生之后,又相继培养出五十多名大学生[2]。这一现象精准表征了先考上大学者帮助后进者考上大学的行为,折射出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教育的重要作用。那些已经成功迈入高校大门的第一代大学生,相较于父代和同代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阶层跃升和社会流动,获得了宝贵的文化资本,走上了一条不同于父辈的发展道路,并给原先教育赤贫的家庭带来了“教育记忆”[3]。由第一代大学生建立上大学的家庭传统并代内帮扶反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因为第一代大学生在为同代成员树立教育榜样之时,亦将上大学之愿灌输于同代成员,倾力打造家庭上大学惯习。

  西方已有研究表明第一代大学生影响家庭成员的教育轨迹,他们是推动家庭教育进程和帮助父母解决弟弟妹妹教育问题的关键资源,也是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和对象[4]。第一代大学生向弟弟妹妹提供了上大学所需的文化资本,这是他们父母所匮乏且无法提供的,这无疑会强化弟弟妹妹的上大学惯习。通过共享在高校获得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转化为帮助家庭成员上大学的知识资金,第一代大学生在家庭和高校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家庭上大学惯习做出了贡献[5]。

  当前学者已经注意到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对家庭成员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具有重要作用,如齐燕的研究指出以资源支持和劝学话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代内帮扶是农村“大学生成窝”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6],但其对代内帮扶的动机、方式以及影响机制缺乏系统性挖掘。基于此,本文重点关注以下问题:在中国本土化情境下,农村第一代大学生为什么开展代内帮扶教育?他们如何进行代内帮扶教育?他们在代内帮扶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阻碍?这些是悬而未决的现实问题。在“教育改变命运”和农村“大学生成窝”现象为人津津乐道的今天,研究我国第一代大学生代内帮扶教育之生成、探讨代内帮扶教育之方式以及存在之阻力,无论是在理论层面延展第一代大学生研究视角,还是在现实层面推动农村家庭教育的优质发展,都意义重大且正当其时。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