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尤里卡教育张晓扬:挖掘城市魅力培养个性化人才
教育科技大会上,尤里卡教育的创始人张晓扬发表了题为“研学游学市场:用统整课程整合城市差异“的演讲。在大会上,张晓扬列出研学游学市场的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行业发展的动向和特征。 另外,她以尤里卡教育为例,向大家介绍了应用统整课程概念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同时希望大家通过打造更好的研学课程,塑造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培养更个性化的人才。
以下是张晓扬的演讲内容精选:
去年GET大会,我分享了博物馆课程的教育价值,以及尤里卡如何通过游学、研学将博物馆课程带到中国的18个城市。过去一年当中,我们一直忙着做博物馆课程的业务延伸,比如我们把以场馆为载体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应用到学校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社团课当中。在继续发展C端的同时,拓展B端的资源。
其中,我最想和大家分享就是悦纳家乡,悦纳就是学会欣赏并且理解自己的家乡,悦纳家乡之后了解中国再探索世界,接下来我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向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研学、游学产品的四个发展阶段
过去四年,我们做了很多思考,对于以下表格中的每一个话题,我认为无论作为2C还是2B的研学机构,无论是小团队还是大团队,都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接下来我会围绕这张表格,跟大家分享不管是尤里卡还是其他研学产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
在1.0阶段,我们大体上先完成了旅游服务的安排,可以实现把孩子安全的带出去再安全的带回来。事实上,孩子们只要和同学一起出行肯定是觉得很开心的,所以效果一般不会差,但是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参与活动的成长性和教育性就很欠缺,他们对目的地城市能达到多大程度的理解,其实还是值得怀疑的。
2.0阶段时,有些机构开始做一些课程设计和师资培训,培养出了一批研学导师。因为在课程上进行了设计,2.0阶段比1.0阶段更加深入的让孩子们有所收获。但是这时候每个孩子听说的故事可能是同一个版本的,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说孩子去南京,一定会认为南京是六朝古都四朝都会,或者形成南京小吃很好吃的印象。可是,孩子们或许并没有机会在研学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思考和洞见。
在3.0阶段,我们形成了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让每个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哪怕是同一个版本的故事,但由于课程设计、反馈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让他对相同的故事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比如说北京的孩子来南京,我们可能让他去探索明朝时期北京和南京之间的交接,以及这两座城市在城市规划上的相似之处。如果是苏州的孩子来南京,我们可能让他探索南京的织造府和苏州织造府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学科背景的孩子,我们都应该有个性化的安排。在3.0阶段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研学旅行在培养独特的人,在这之前可能都只是在培养流水线上的人而已。
4.0阶段我们对于城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这时候我们不仅可以促成孩子们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一样的理解,还可以引导他们完成一些小课题。比如有的孩子对建筑感兴趣,有的对服装感兴趣,他们就可以在研学的过程中,哪怕走同样的路线,但是因为课程设计,他们有机会探索和专业人士互动,形成自己独特的见地。
统整课程的概念和应用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比较简单,又非常适合游学研学行业的课程设计逻辑,叫做统整课程,它其实是关于知识、学科和学习经验的统整。
统整课程如何应用到研学游学产品的开发中?以上图为例,左边第一张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传统课程表,第二张是常见于美国的包班制学习图,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老师教所有的科目。第三张图出现了两层,包括大概念和活动,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经验和体验。
第一张图我就不谈了,这种教育模式是需要改良的。那第二种模式下的课程设计是怎样的?举个例子,比如研究苹果,进行这个研究的方式有很多种。老师可以让孩子读一首跟苹果相关的诗,也可以让他画苹果,或者让他把苹果解剖开来,看看种子和果肉的结构。但是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们是否有能力形成更深思维?这点值得怀疑。因为对他们而言,关于苹果的研究是通过各类活动展开的,而活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活动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背后的逻辑他们是不清楚的,甚至连开展活动的老师也不清楚。可是老师为什么会想着这么来开展活动呢?我们跟很多老师聊,他们的理由是这样是在跨学科,也更有趣。
所以我们非常推荐第三种模式的存在,即先梳理大概念,再围绕大概念来搭建学习体验。同样是苹果,但我们给出的中心主题不再是苹果这么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扩展成比如“苹果对人类很重要”这样一句类似价值判断的句子,或者阐述苹果的历史、苹果的科学、跟苹果相关的艺术的大概念。我们也开展具体的活动,但是具体的活动要围绕我们提出的具体的大概念展开,比如说说苹果的历史、全国各地哪些地方能种植苹果、苹果和当地的生活和文化的相关性,这就是统整课程在跨学科方面的应用。
再看看统整课程的逻辑如何具体运用到研学课程的设计。上面第一张表格是常见的行程表,第二张图是南京的景点,把它做成一个地图串联在一起,第三张图是我推崇的也是目前尤里卡采用的方式。在这里特别解释以下第三张图黄色圈层的概念,为什么要围绕南京设计直立人、乌衣豪族、朱元璋等人物?其实是因为我们想通过这场研学,让同学们了解明朝的历史人物是如何影响、推动历史进程的,所以课程设计的中心结构是用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来搭建。
说到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下,现在研学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研学产品具有天然的场景性,而且可以设计的很丰富,我们本来可以借此来锻炼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规模化的操作,很多机构过于快速的做了很多产品,让研学产品变的和待改革的教育模式一样,在我看来这是暴殄天物的,因此我们希望能通过统整课程来做城市的研学。
挖掘城市魅力,培养个性化人才
刚才我所说的是我们如何基于对城市和人的理解,去打造更好研学课程,反过来讲其实研学产品也在培养更好的人,也在参与塑造城市的文化特征。现在我想分享一下如何用统整的研学课程去表达和塑造独特的城市。
我们曾经在首都博物馆为北京皮村的孩子们设计过一次课程,这些孩子大多来自河南、河北、湖北这些省份,因为父母都在北京打工,他们就居住在皮村这一带。当走进夏商周展厅的时候,老师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夏商周的时候,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哪里吗?”所有的孩子都猜是北京,但其实是在河南。老师之后再介绍了河南的偃师、二里头这些地方。当时那些河南的孩子们都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后来老师又跟河北的孩子说,“你觉得河北好还是北京好?”河北孩子说“当时是北京好,北京好吃的东西多啊”。后来老师告诉他们关于“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的故事,河北的孩子们听了之后觉得特别自豪。那节博物馆课之后,我发现河南、河北的孩子因为发现了家乡的文化和历史,他们变的非常自信,也更愿意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当中去了。
其实我们是做教育的,为什么会关注城市文化呢?英文当中有个单词叫做globalization,是globe+logo的合成词,越是全球化就越需要本地化。而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快,本地的文化就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希望下一代的孩子能认识城市的独特性,尤其是自己家乡的独特性,这样未来他们才可能不成为大地上的流浪者。
刚才我们说的是用统整课程去培养和塑造独特的人,我认为研学产品不仅应该去挖掘城市的独特性,更应该参与培养下一代对城市的鉴赏力,因为下一代的人他们才是未来的传递者,如果他们对于线下无感,那么我想像今天这样雾霾天可能会长久存在。
最后再来给大家讲讲,从2015-2018我们是如何挖掘并延展尤里卡价值的。目前我们的课程覆盖来全中国一共23座城市,当然我们更多的是希望挖掘在城市化进程当中,本地化特征逐渐模糊的三四五线城市,我觉得那里的孩子是最需要对家乡产生更多情感的。在全球化方面,我们则开展了英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课程。
在结束之前,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最后一段话。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勒曾经说过,在21世纪,他认为有两件大事情会影响全人类的发展进程,第一件是美国的高科技,第二件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确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一个区域从30%的城市化到70%的城市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下一代的孩子在物质方面可能并不缺乏,但是他们会比我们更需要有一个精神家园。当然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可以是在线的,但是这个精神家园也可以是线下的,和真实世界进行一点一滴的互动,前提是他们有欣赏、发现美和体察细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