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学习在窗外 他人即老师
发表于2019-06-26 14:16:44
摘要: 原标题:顾远:学习在窗外 他人即老师 学习在窗外: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各种各样的最合适的形式进行。 他人

  原标题:顾远:学习在窗外 他人即老师

  “学习在窗外”: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各种各样的最合适的形式进行。

  “他人即老师”:打破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关系,同时更多的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就说过“”一个有热情的人要远比一个只有高超技能和丰富知识的老师要更能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去学习。

15.jpg

  “世界是教材”:学习的内容不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真实世界里的各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对象。过去,教材是我们的全部世界;今天,全部世界都可以是我们的教材。

  我是在16年提出的 “社会化学习” 这个理念,17年的LIFE大会上安格学院的Amanda找我,说一定要让我看一个东西,原来是他们根据社会化学习的理念开发了一整套的课程设计实施体系,有社会导师、有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他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更大的、社区资源更丰富的新场地,可以更加深入地践行社会化学习。这次LIFE大会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社会化学习的主题分享和其他社会化学习的实践。

  “世界是教材” ,想想看每个城市里有多少的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园这样的公共设施理应成为学习的场域而未被充分开发利用。这几年,我们看到正在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做出了各种实践,把这些社会机构纳入到教育之中。17年我知道了尤里卡博物馆教育,他们的创始人晓杨老师也参加了这次LIFE大会。这几天在大会上我又认识了涂思美育,他们也提供很棒的博物馆导览设计。

  再说“他人即老师”。我曾提出过一个 “Uber式老师” 的概念,就是那些全职工作不是老师,但是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的人。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的教育机构都开始尝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参与教育的变革。

  “大儿童” 是 “群岛” 里的一支创业团队,他们在城乡结合部把当地的妈妈们变成了绘本老师、科学课老师等,不仅解决了自己机构的人力问题,更重要的是给这些妈妈们赋能,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刚才我在幼教那个分论坛上听到河南辉县川中幼儿园的谢园长分享,他们把幼儿园老师变成了社区大学里的老师,培养社区居民,反过来社区居民也可以支持到这些老师们的成长。昨天上午主论坛里白雪老师也分享了自己是如何把各种社会专业人士作为 “Uber式的老师” 纳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里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G是Get things done,涉及到教学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育范式默认了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灌输和学生大量的反复训练。哪怕是一些看起来很新鲜的教学方法和概念,比如STEAM教育、研学、综合实践课,在很多实践中都还是按照教师、教材的规定动作让学生去完成,而违背了这些方法和概念的本意。

  做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词叫“脚手架”,教师要搭好脚手架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技能。

  这个词背后的隐喻很有意思,脚手架意味着固定的目标和规定的路径与动作。在台湾,老师们不说脚手架,而是鹰架,是一个意思。

  “群岛”里有一支团队来自台湾,叫做“翻滚海狸”,专门帮助国文老师提升技能素养。他们经常提醒老师们“不要把原本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的鹰架变成了束缚他们成长的框架”。

  在 “群岛”,我们不使用脚手架这个词,而是用 “黄砖路” 来隐喻我们在实践的教学方法。

  “黄砖路” 出自著名的动画片《绿野仙踪》,桃丽丝想要去一个地方,脚下就出现了一条黄砖路帮助她去向那里。

  “黄砖路” 的教学方式意味着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选择学习的目标和路径:在学习者不确定的时候,教育者耐心地陪伴,与之对话,帮助Ta探寻;在学习者确定的时候,教育者适时地垫上一块黄砖,帮助ta去往自己要去的地方;在学习者对方向和路径发生变化的时候,教育者可以及时地响应,信任Ta,并继续陪伴与对话的过程。

  显然,这种响应式的、GPS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而这些能力也恰恰只有在这样探索实践中才能够获得提升。

  还是在刚才的幼教论坛上,成都五园的闵园长分享了他们是如何做师生共建式的学习的。比如孩子们种花,第二天发现花都不见了,孩子们就开始分析有哪几种原因,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去探究。其中一个原因孩子们认为可能是被猫给偷吃了,于是就要想出不同的办法不让猫再来偷吃,比如画一个 “吃猫鼠” 把猫吓跑,或者装一组小灯泡一闪一闪地… 老师们要做的则是捕捉到孩子们的好奇心,把任何一个问题和困难都变成一次学习的机会。这就是在铺黄砖路式的教育。

  前天晚上在安格学院,我遇到一个安格的学生,叫子健,17岁。他和我有相同的爱好,喜欢精酿啤酒。

  我发现他不仅对品鉴很懂行,还对这个行业以及很多背景知识都很熟悉。我就建议他从精酿啤酒里选一个主题来给安格的其他学生开一次课,比如“为什么同样的风格,英国酿造的啤酒通常比在其他国家里酿造的度数更低?”他很感兴趣,然后我们当场做了一个课程模拟,现场的安格的老师就作为学生体验了一下。

  当时有一个老师说 “可能因为英国天气寒冷吧”,子健立刻说 “不对” ,然后就要开始说自己的解释了。我打断了他,问他 “如果不是直接说出你自己的答案,再来一次,你可以怎么做?”。他想了想说:“温度和度数还是有关系的,这个思路可以研究一下。” 我转而对那位老师说:“你的猜想很有意思,酿造温度和酒精度数之间确实是有关系的。你可不可以在下次课上就这个关系做一个五分钟的公开陈述?”。这位老师的回答是 “这个作业我喜欢!” 。如果子健真的开了这门课的话,下次我们去安格都可以去听听,一定很有意思。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