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炉”上技校背后:毕业后月薪过万,技师班仍难招生
发表于2024-02-04 14:29:47
摘要: 原标题:本科生回炉上技校背后:毕业后月薪过万,技师班仍难招生 24岁的陈愉聪,从没有想过,自己2023年的一个选择,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关注度。第一

  原标题:本科生“回炉”上技校背后:毕业后月薪过万,技师班仍难招生

  24岁的陈愉聪,从没有想过,自己2023年的一个选择,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关注度。第一次站在镜头前,这个略有些内向腼腆的大男孩,显得非常紧张,完全没有了当初毅然下定决心辞去工作、以一个本科生的身份到一所技工院校上学时的从容。

  陈愉聪大学就读于聊城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在青岛汽配城从事设备维修的工作,“刚开始觉得环境不错,待遇也还好,但是工作时间长了,感觉比较乏味枯燥,工作内容也不感兴趣。”

  在陈愉聪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时,通过别人介绍,已经工作近一年的他,选择到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这也让他成为了最近备受关注的“本科生‘回炉’学技术”中的一员。

  “回炉”的理由与重新出发的勇气

  其实,作出上述决定,陈愉聪前前后后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毕竟岁数大了,大学毕业也有了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肯定要先赚钱。其实,这算是做了一个很冒险的选择,要耽误两年的工作时间,还不一定能学好。”

  本科生回炉上技校,会有那种“害怕丢人”的想法吗?

  对此,陈愉聪说,“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没有必要考虑到别人说什么,对自己有益就好。”虽然这么说,但是,陈愉聪言谈中透露出,他曾经也有过这方面的担心。

  陈愉聪选择到技工院校学习的初衷,就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更好、更符合自身兴趣的工作。“如果当时自己有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我可能就不会选择付出两年的时间来学习这些技能。”陈愉聪直言。

  但无论如何,他的选择在常人看来,还是过于惊人。

  首先,陈愉聪要过的,就是父母那一关。“刚开始,父母肯定是不理解的,毕竟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其实,父母并不是反对他继续深造,只是不理解一个本科生要回去上技校。陈愉聪和父母讨论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说服了他们。

  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知道了他的选择,也是疑惑、惊讶颇多。看到身边的同学不是在工作,就是在读研,陈愉聪的心里有时也会泛起涟漪,但这也让他愈发坚定要努力学习技能,从而找到一份更加满意的工作。

  然而,如今学习的内容,和大学所学的专业完全不同,教学模式也和大学时不一样,技校更注重实践,上课时完全模拟企业工作时的环境,让学生在综合化情境中连续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刚入学时,陈愉聪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但足够努力的他很快就适应了如今的学习节奏和模式,努力到甚至一个学期就画了18本线路图。陈愉聪希望,能够尽快练好技能,进入企业后迅速成为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能手。

  陈愉聪说,其实他并不是同学中最刻苦的,比他还要努力的比比皆是。“毕竟两年的时间要学习这么多内容。”

  陈愉聪的班主任是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首席技师徐丕兵,他告诉记者,今年他一共带了23名大学生技师班的学生,18名男生、5名女生。他们中有的是首都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有的是山东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

  徐丕兵对这些学生的印象就是目标明确、规划清晰、刻苦努力、学习能力强。徐丕兵说,选择读大学生技师班的学生,对自身认知都比较明确。“好多学生就是对于当前的工作不满意,想重新学习一门技术来武装自己,找份更好的工作。”

  徐丕兵正在向陈愉聪讲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另一种形式的“深造”与不一样的人生

  徐丕兵说,大学生到技工院校学习技能,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他认为,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深造,大学生在大学可以考研究生,在技工院校也可以考技师证。走技工这条赛道,也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同样的待遇。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大学生技师班的毕业生,跟我保持联系的学生,多数都成了企业里的骨干,月薪多在10000块钱以上,也有的甚至达到了15000块钱以上。”徐丕兵骄傲地说,这些复合型人才,毕业后顺利就职知名企业,薪酬普遍高于同期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并且很快成长为企业骨干和中坚力量。

  袁靖是徐丕兵经常提到的学生之一。今年37岁的他,现在是苏州一家公司的高级技术销售经理。

  2014年春天,已经从山东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近5年的袁靖,决定到青岛市技师学院学习技能。彼时的他,已经先后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过,当过工艺工程师、销售代表、兼职教师等,但基本都是普通职员的工作,可替代性很强。想要掌握一项高技能的他,在大学生技师班学习两年后,迎来了职业的飞速发展。

  陈烨也是让徐丕兵引以为傲的学生之一。

  1991年出生的福建人陈烨,本科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工作之后,他干过文职,跑过销售,也做过餐饮店的管理人员,都觉得不是很合适。2017年,他从福建毅然决然来到了近两千公里外的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学习。

  一开始,家人也不支持,他也有过“白忙一场”的担心。“但最后还是选择相信自己,想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当初作出决定的时候,就把后路堵死了。”自然,他也害怕别人说能力不行、大学没学好、逃避工作这类难听的话,当时的他没有向更多人说起这件事情。

  在大学生技师班学习的陈烨,目标明确,学习刻苦,“毕竟自己有这种决心想把这条路走下去。”那两年时间,他最大的想法,就是快点把相关的技能掌握好,走出去更好地就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回技校学技能,给了当时很多和我类似的学生一种新的选择。”

  在技师班学习的两年时间,陈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让他出去找工作时更有信心,如今,他在成都一家公司做电气工程师,月薪过万。陈烨说,如果重新再回到2017年,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除了本科生,很多专科生选择去技工院校学习技能后,同样也有了不错的发展。

  1997年出生的法绍鹏,2019年毕业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因为工作不理想,2020年选择到技工院校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那两年,改变挺大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找工作的时候更有底气。”

  如今他成为了某国企的一名正式员工,月薪过万,“工作内容、薪资待遇非常理想,意料之外的理想。”

  陈愉聪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与招生仍然存在的难度

  2009年,为了解决企业对一线技能型大学生需求迫切的问题,青岛市技师学院在2当年春季开设了全国 大学生技师班,当年就招收了48名大学毕业生。

  徐丕兵就是从那时开始给大学生技师班的学生授课的。15年来,该校大学生技师班累计招生361人,包括本科学历107人,专科学历254人,其中不乏“985”“211”以及国外院校毕业生。这些年来,徐丕兵见证了技能教育的发展,也见证了一批批到大学生技师班学习的学生们的变化。

  徐丕兵说,前些年来学习的大学生,有一部分存在“害怕丢人”的想法,他们不愿出现在镜头里,害怕被亲戚朋友知道,觉得技工院校还是低人一等。虽然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他们真正想要迈出这一步,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面对社会的舆论和外界的议论,他们从大学生再到技工院校学技能,确实是需要一定的勇气。”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崔桂发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陈烨也告诉记者,要做出这种选择,最难的就是在于自己,得有放下一切的决心和勇气。“不要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有养活自己、养家糊口的本领。”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到2020年,该校大学生技师班招生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男生,年龄基本在23岁-25岁之间,大部分是大学毕业找工作后感觉工作不理想,又来学习专业技术,专业多集中在机电类、数控加工类专业。2020年以来,招收的学生中女生的占比较前些年也有所增长,而且专业上也从传统的机电类,向轨道交通类和现代服务类的专业拓展,年龄变化为20岁-22岁居多。

  记者注意到,大学生技师班的招生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局面。15年里,该校拥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技师班学生仅有100多人,平均一年还不到10人。

  崔桂发表示,虽然该校大学生技师班这些年招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多,但是每年都存在招生名额招不满的情况,还存在一些学生报名没来的情况。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社会“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比较根深蒂固。由于技工学校属职业教育而不属于学历教育,技工类院校学生毕业时只能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无法取得学历证书,这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看来无疑是“低人一等”的,大学生难以放下“身段”到技校“回炉”。

  然而,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1185万人,毕业生数量已经比本世纪初高出十倍之多,而据人社部统计,2022年中国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就将达到近3000万人。

  有着数十年技工教育经历的崔桂发告诉记者,“这些年,大学生技师班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受企业的欢迎,曾经有一个企业领导跟我说,这样的学生我们培养多少他们就要多少,这也是企业非常迫切的需要高层次技能人才的一种呼声。”

  但他也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担忧,“一方面企业非常急需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还有些职业学校拼命追求升学率,以升学作为一种荣耀,这与大趋势并不相符。”

  崔桂发认为,技术工人是许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最需要的人才。他呼吁要从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上更加关注、关心这些技能人才。“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那些感兴趣的年轻人能够自发到技工院校学习技术,这才能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

  “‘回炉’并不丢人,无事可做才丢人。”这是陈愉聪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他和他的同学们并不排斥被称为“回炉再造”,他觉得,如果在社会上碌碌无为,还不如花两年时间回来学习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毕竟技多不压身。

  陈愉聪有信心,两年之后,能找到和那些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一样好甚至更好的工作。他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同样也是属于技能人才的时代。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