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关于教育源头减负的思考
发表于2023-12-17 20:18:10
摘要: 原标题:杨东平:关于教育源头减负的思考 在当前中国教育中,减负成为了一个最响亮或最特殊的概念,全国上下都在围绕减负目标,压倒一切。但是减了

  原标题:杨东平:关于教育源头减负的思考

  在当前中国教育中,减负成为了一个最响亮或最特殊的概念,全国上下都在围绕“减负”目标,压倒一切。但是减了两年以后,到底减得怎么样呢?

  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分享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些看法!

  在当前中国教育中,减负成为了一个最响亮或最特殊的概念,全国上下都在围绕“减负”目标,压倒一切。但是减了两年以后,到底减得怎么样呢?还没结论,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解释。

  “过度教育”和“学业过剩”

  这一轮减负面临着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跟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了。最突出的是少子化和老龄化,学龄儿童大幅减少。学习压力、严重内卷。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就是高学历人才“过剩”和基础老百姓的缺乏。我认为这些东西没有显著影响到教育行为,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培养拔尖人才,做少数人的教育。

  这个现状有两个概念,一个叫“过度教育”,一个叫“学业过剩”,这是两个非常学术性的概念。这份研究报告讲城镇过度教育的比率,特别是2010年到2014年达到了33.34%。过度教育的后果,就是造成学业过剩。也就是很多岗位根本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不需要提升这么多的教育。最近看到的网络消息是一位清华博士开车去送货,新闻不知真假,但这个现象有一定的象征性。就是高学历跟职业结构和就业机构是不相一致的。

  教育的“源头减负”

  所以减负并不是一个新命题。从50年代开始,减负就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主题。第一个减负是1955年,80年代以来,减负令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视,一直到2021年7月,通过取消培训行业来实行减负。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新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减轻教育负担成为了一个历久不衰的教育主题呢?在五六十年代,在文革以前,对减负的呼声、动作也非常大,并不亚于现在。只不过当时的学业负担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严重,毛主席已经不能忍受了,觉得这完全是传统教育的封闭,主张公开考试题目,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认为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到1965年的时候,又重申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这就是源头减负,也就是国家的课程计划不减量,让老师在课堂上去减量,这是很困难的,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在60年代的时候,1964年到1966年的教育改革非常活跃,各种各样的学制改革、教学改革,成立十年制学校,像北京的景山学校,中央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研究教育改革的问题。当然很快这个正常的教育改革就被转化为革命行动,而且偏离了教育改革的轨道,就是为期十年之久的教育革命。教育从改革变成了革命,文革十年可以是中国教育真正实现减负的十年,没有考试,没有作业,没有迟到,没有家长权威,什么都没有。

  学制从12年改成了10年,课程减少到几门。我个人认为对这个时期没有很好的总结和汲取经验,就是怎么评价和认识它。因为这种教学通常认为是国民倒退,但是在一些青少年的心目中,它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且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当时我们认为是垮掉的一代、是荒废的一代,但是回头看很成功,现在各行各业这个年龄层的人并没有真的被消灭掉,还是做他们该做的事。所以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很复杂、很奇妙。不能因为简单的概念化的思路去理解,文革之后,一切迅速恢复了常态。邓小平请文革前的教育部长主持教育,最重要的做法就是恢复文革前的重点学校制度,就是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新把基础教育纳入到高度选拔、高度淘汰的教育上。在每一个城市和农村只有3%到5%的重点学校,成为了大家进入的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重点学校制度很难真正革除。有人会说,你这是违反中国义务教育法。关键是义务教育当时没有,是1986年才颁布的,所以当时完全是一个行政行为,就是国家确定百分之几的学校是重点学校。它的后果是80年代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教育负担和教育问题。在1985年的时候北京一名初中女生喝敌敌畏自杀,胡耀邦对这个问题做了重要批示。他说,“全国大多数教育思想不对头,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明确,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没有好的身体条件行吗?灌的量那么多,没有用,总是解决不了。”胡耀邦很乐观,认为一年不行就两年,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

  所以严重的教育问题依然在不断加剧。当时对这种现象有一个官方称呼叫“片追”,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这种不良现象归纳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浙江发生一个学生打死母亲的恶性事件,总书记发言,“既要发扬好学上进的志向,同时也不能整体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事业,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从减负或教育改革,紧迫性、重要性,任务和目标,在几十年以前就提出来了。在前几十年总追求的减负呼吁来自于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他2005年退休了。何东昌给总书记上书反映基础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他讲,"基础教育广泛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影视教育的倾向,及其带来的涉及面很广的负面影响……这是对教育方针的偏离、对民族未来影响很大,将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他说,我估计在基层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学校是不多的。也就是说,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大多受到扭曲甚至严重的扭曲。这引起了教育界内外的忧虑,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这个问题迄今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话讲得非常真实,到今天为止,问题依然存在,还是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何东昌认为,大多数学校的基础教育被严重扭曲了。

  他给总书记写信之后,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调查。由中央战科所牵头最后成果汇编成了两本书,叫《共同的关注》,这件事情2005年。但是一切如旧,该干嘛干嘛。所以中国教育的惰性非常大。今天我们还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教育方针和教育现实是两张皮的状态,为什么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缺乏生命力?这个困局到底如何打破呢?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