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钱颖一:功利主义也能出人才,但出不了爱因斯坦和杨振宁
看点 近日,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正式启动。为此,攀登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钱颖一在仪式上致辞。他表示,学习如何攀登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问“为何攀登”,且不同答案会有不同结果。虽然功利主义动机也能做出贡献,但是非功利主义动机才能建筑科学殿堂的根基。
同学们、老师们:
首先,欢迎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首期班的60位同学们。
攀登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钱颖一
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为这个计划成立了由62位委员组成的指导委员会,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校领导,有40位院士,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物理学教育的 配置。
(注: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提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先生领衔,旨在中学阶段提早发现综合 且具有突出物理天分的学生,以期培养出更多物理学及以物理学为基础的高科技领域的一流创新人才,使之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未来引领者和高科技领域的开拓者。)
我是清华1977级数学专业本科生。网上流传的一张我们年级当年上课的照片就是在这间教室——西阶梯教室,照片上可以看到指导委员会委员高虹教授。
我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自然科学家,我是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学者,非常倾心于大学本科教育。
清华物理的传承
今天是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启动仪式,我想与同学和老师分享我对“清华物理”和“攀登”这两个关键词的一点感悟。
先说“清华物理” 。清华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诸多领域。我有一个观察,在清华历史上,虽然各个学科都有它辉煌的历史,不过物理学的历史脉络与清华历史的“纠缠”,实属 。
刚才杨振宁先生为我们视频致辞。杨先生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走出来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是独特。他于1938—1944年间在西南联大就读本科并在清华读研究生,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王竹溪于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在30年代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后在西南联大任教。
而王竹溪在清华时的老师是叶企孙教授,他是1918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20年代回到清华并担任物理学系第一任系主任。
而叶企孙的老师辈就是梅贻琦先生,他在1909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学习物理学,毕业后于1915年到清华任教。
梅贻琦(1889-1962),曾任清华大学校长
由此可见清华物理学传承的链条,始于清华学堂之前庚子赔款第一期的梅贻琦,经过清华学校时期毕业的叶企孙,到清华大学时期毕业的王竹溪,再到西南联大时期毕业的杨振宁,清华物理学科的历史完整无缺地映射在早期清华历史中,没有其他学科能够与之媲美。
这个从梅贻琦开始,经过叶企孙、王竹溪、杨振宁,再经几代清华物理学子,包括在座的一些指导委员会委员,到今天清华物理“攀登计划”的同学们,这种独特的“清华物理”历史点滴的连接,是我的一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