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顾明远: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
总书记在 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儿童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新时代,是要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使每个儿童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乡村教育仍是短板。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乡村教育长期处于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的状态。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国实现脱贫,乡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部分乡村在乡村振兴计划中发展起来,也有大量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据《中国主要城市建城环境密度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22%,城镇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同时,人口下降,2022年就比上年减少85万人。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教育怎么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无论如何,乡村教育的发展仍然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实行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在乡村。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
乡村教育需要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乡村的规划结合起来。首先,乡村的振兴要靠人才。乡村要发展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需要大批具有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新式农民,还需要有产业管理、农业科技、乡村治理等人才,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其次,乡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乡村教育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优秀生源,提高高等学校中乡村子弟的比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最后,一部分毕业生可能直接到城市打工,乡村教育也需要为他们打好知识、品德等方面的良好基础,使他们将来有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如何开展乡村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特别关注乡村教育。他怀着大爱的精神,推行乡村教育。他曾说:“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他提倡“生活教育”,主张“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还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乡村教育仍有现实意义。乡村有丰富的资源,有青山绿水、多样生物、农牧生产、文化习俗、非遗传统等。乡村学校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劳动本领。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以下简称“行知小学”),就是一所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校。杨瑞清校长当初从陶行知先生那里汲取了信仰的力量来到乡村, 40年间杨校长及其团队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先后进行了22项行知教育实验。在此过程中,“生活即教育”让他们获得了办学的力量源泉,“社会即教育”让他们找到了乡村学校的发展路径,“教学做合一”让学校找到了适合乡村儿童的育人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与思想,也让他们在扎根乡村的实践中找到了乡村教师的价值与幸福。
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以培育乡村新人、创办一流乡村学校为目标,在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品牌共享的发展历程中良好地回答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在农村如何突破,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实验性的探索”。行知小学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项目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为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树立了一面旗帜。
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也并不会一帆风顺。重要的任务是研判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认清乡村教育的独特价值,发掘乡村教育的比较优势,进而深入探索符合乡村学校特点的在地化教学模式,鼓励和激发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勇担乡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使命,探索出符合乡村实际的百花齐放的教育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