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陶勇:希望融合教育能得到更好发展,为残障儿童铺就多元、宽广的未来
看点: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2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20日在北京举办,本次盛典以“教育回源 价值重塑”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权威教育专家、知名学校校长、跨界名人等,共同聚焦教育政策、学校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艺术教育等话题并展开分享,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贡献智慧。
盛典期间,陶勇发表了题为《融合教育为视障儿童铺就多元、宽广的未来》的主题演讲。
陶勇认为,眼明心亮,人生就会更为通透。目前,我国青少儿的平均近视率已超过50%,近视防控没有捷径,需要家长、孩子、医生长期共同努力。
2021年年初,陶勇和一些视障公益领域的合作伙伴联合发起了“光盲计划”, 光盲计划的圆心是医学,科研和公益是半径。
该计划关注视障人群的全生命周期,从视障儿童的早教干预、特殊教育、普校融合教育,到视障青年的高等教育、中途失明人士的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再融入、婚恋服务,再到老年视障人士的养老生活,视障人士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境。
“我们希望借助媒体的影响力,把这些问题带到公众面前,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探索好的解决方案。“陶勇表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苦难,并对他们施以援手,则像是给自己服下的苦难糖丸,会种下精神疫苗,人的生命会更加强大。
陶勇希望,融合教育能得到更好发展,为残障儿童铺就多元、宽广的未来
以下为陶勇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眼科医生陶勇。
这两年里,我受邀到很多学校做了分享,听到最多的就是困惑和迷茫,与我当年相比,他们的苦恼是因为现在选择太多,而我的回答往往就是,“有远见,不近视”,眼明心亮,人生就会更为通透。
一方面,我国青少儿的平均近视率已超过50%,近视防控没有捷径,需要家长、孩子、医生长期共同努力,才能有好的效果。用漫画这种形式,让孩子们自己通过阅读明白护眼的原理,找到保护眼睛的动力,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
另一方面,我也想通过我的人生经历告诉那些困惑迷茫的孩子,知道为什么而学,比是否学得好,更为重要。意义,是一个动词,时间会把意义的面纱揭开,让我们知道它的所在。
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苦难,并对他们施以援手,则像是给自己服下的苦难糖丸,会给你种下精神疫苗,你的生命会更加强大。
对我而言,我的精神疫苗就是那些坚强乐观的眼病患者和苦难之下的家人之爱。工作中,我经常和视障人士打交道。我国有1700万视障人士,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似乎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那是因为他们眼睛看不见,出行不方便,融入社会的难度在所有残障人群中是最大的。
2021年年初,我和一些视障公益领域的合作伙伴联合发起了“光盲计划”, 光盲计划的圆心是医学,科研和公益是半径。我们不断完善眼科精准检测技术,研发外泌体靶向药物,攻克更多致盲眼病;同时我们也借助公益的力量,不断拓展光盲计划的边界,帮助视障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
光盲计划关注视障人群的全生命周期,从视障儿童的早教干预、特殊教育、普校融合教育,到视障青年的高等教育、中途失明人士的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再融入、婚恋服务,再到老年视障人士的养老生活,视障人士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境。我们希望借助媒体的影响力,把这些问题带到公众面前,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探索好的解决方案。
其中,我们非常关注20万视障儿童的多元化成长。很多孩子的失明,是因为患了各种疾病导致。从医学角度,我们希望家长明白,医疗是有尽头的,相比起四处求医问药,更重要的是积极面对现实。在6岁之前,要在专业的医学和早教机构指导下,尽早开发孩子其他的感官能力,培养他们通过触觉、嗅觉、听觉来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为入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他们的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6岁的男孩,他叫爱久。出生的时候,爱久是一个视力正常的孩子,活泼可爱。2020年年初,疫情刚刚起步的那个春节,爱久的视力突然出现了问题,去医院检查之后发现,原来他的颅内长了一个良性的脑瘤——颅咽管瘤,他的视神经被这个肿瘤压迫,造成了永久性的损伤。爱久很勇敢,他上了手术台,做了开颅手术,把肿瘤的问题解决了,但视力却没有回来。
现在,爱久的左眼全盲,视力0.02,但如果你不特意去观察,不太能看出他是一名视障儿童。我给大家播放一段他的视频。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爱久融入社会的程度,比很多成年视障人士融入得还要好。爱久的妈妈说,爱久做完手术后,她一点点训练爱久的生活能力,教他使用盲杖、辅具,锻炼他自己吃饭、穿衣、走路、下楼梯、骑自行车、骑滑板车,还有读书、写字的能力,后来,爱久重新去幼儿园上学,顺利完成了学前教育。
今年暑假,在快要上一年级之前,爱久参加了我们为他准备的特殊辅导班,学习了独立出行,锻炼了在陌生环境下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去普通小学接受融合教育做好了准备。如今,爱久已经是北京一所普通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有小朋友好奇地问:“你这根棍儿是干嘛的呀?”爱久耐心地解释:“这不是棍儿,这是我的盲杖,是我的第一个辅具。”还有小朋友问:“你是不是瞎了?”他一点也不生气,反而骄傲地对同学说:“我还没有完全瞎,我这只是视觉障碍,但是我耳朵特别好使,我能做好多事呢。”可以说,爱久和同龄孩子彼此都融合得很好,
像爱久这样的孩子,我国大概有20多万。一般说来,视障儿童到入学年龄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去盲人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二是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简单说,就是指残障学生与身体机能健全的同龄孩子在一个校园、一个班级里学习。两种教育模式各有所长,但更好的模式可能是两种教育资源的相互支援。融合教育既是残障群体融入社会的起点,也是社会了解残障群体的有效途径。这个“融合”是双方的、相互的。无论哪一方,都需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弱于别人的地方,也有强于别人的地方。残障是特点,不是缺点。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应教育自己的孩子懂得这一点,在他们长大后,可以创造一个更多元、更文明、更懂得尊重和包容的未来社会。
在今年的暑假,光盲计划跟北京盲人学校共同开展了“视障儿童融合教育入学适应性支持培训”项目,对即将升入普通学校的几位视障儿童进行评估,结合他们的需求和评估情况,给每名视障儿童安排了个性化的课程学习,包括盲文课、汉字书写前技能课、定向行走课、视觉康复训练课、运动及生活技能指导课、电脑软件课,还有家长培训讲座,帮助视障儿童及家长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开学生活。
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进入普通小学一年级就读的几名学员,适应得都还不错。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发展成标准化的课程,既给视障儿童和家长提供帮助,也培训一部分普校老师掌握特殊教育技能,促进普校、盲校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
眼科医疗和视障教育看似是两个领域,其实却相辅相成,息息相关。我们今天所做的尝试,其实在国外早已得到了验证。我们都熟知的海伦凯勒,至今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聋盲人之一。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她和她的老师都毕业于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盲校柏金斯(Perkins),而这所盲校的发起人之一费舍尔(Fisher)先生,就是一位医生。如今的柏金斯盲校,已有近两百年历史,除了教育校内近200名学生外,还承担了500多名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视障儿童的教育支持服务,提供包括早期干预、盲文教学、定向行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及实施等一系列帮助。柏金斯盲校甚至还与医学院合作成立了低视力眼科诊所,为全年龄段的多障碍视障患者提供服务与帮助。在这里,医疗干预、低视力康复、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就业是整体打通的。我们资助的一位专业教师,目前正在这所学校深入学习,希望未来我们能将更多好的经验引入到实践中来,与更多像北京盲校这样的学校携手,共同推动支持医疗康复和视障融合教育体系的协同发展。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残障健儿的精彩表现,告诉这个世界,只要能给他们公平的机会,他们会创造更多的惊喜。让世界看到他们——这是残障群体的心声。最后,祝愿融合教育能在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所有残障儿童铺就多元、宽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