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寒门里走出的天文学家叶叔华:女性要敢于打破头顶上的“玻璃天花板”
今天的女性力量,好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强盛。
前有我们的 女航天员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天空 行走”第一步;后有中国女足姑娘扬眉吐气,重回亚洲之巅。
在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上,被刷屏的 90后徐梦桃和00后谷爱凌,她们也都在以男性占 主导的极限运动中,不让须眉,帅气夺金。
这些都是成绩,可是,今天的女性已经争取到足够平等的地位了吗?
去年年底,一位95岁老人鼓励女性打破头顶“玻璃天花板”的刷屏演讲,令人警醒。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天文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 的叶叔华。在国际科学界,人们尊称她为“Madame Ye”,甚至在浩瀚宇宙中,还有 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很多年前,叶叔华参加一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会议,就听到一位来自欧洲的女天文学家说, 科学界里对女性存在偏见,女性很难获得很高的职位,她们的头顶有一个“玻璃天花板”。
什么是 “玻璃天花板”?那是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桎梏。
因为女性的天性使然,她们要以家庭为重,要照顾孩子,往往会错过一些好的发展机会,职业经验和事业前景都会受到限制,这就是天花板障碍。
回看叶叔华的一生,其实也遇到很多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但是她却能将其一一打破:
出生寒门,靠自己的努力,她打破原生家庭的限制,成为天文学界的一匹黑马;
在极少有女性研究者的天文领域,凭借自己的果敢和才干,成为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一度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
成家以后,她也没有困于传统观念中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而是毕生献给了浪漫的天文事业,矢志不渝。
“如果你想要获得平等,你必须为之奋斗”, 叶叔华用她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女性的地位从来就不是谁给的,而是女性自己争取来的。
打破“出生天花板”
寒门里走出的天文学家
叶叔华出生于广东一个清贫、善良的基督教牧师的家庭。父亲曾是一位木匠学徒,母亲是一位丝厂工人,家里兄弟姊妹6个,她排行老三。
因为幼年家境清贫,又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叶叔华的人生起跑线,并不比别人好多少。
叶叔华回忆自己小时候,几乎没真正上过什么学,到了四年级甚至都不会乘法,试卷被画上一个个叉,都不知道错在哪里。
尽管条件艰苦,时局动荡,幸运的是, 叶叔华的父亲尽可能维持着安宁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气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也十分认可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无论男女,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于是,特殊年代下,叶叔华能吃苦,有韧性,而且对学习充满兴趣。
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她就自己翻看一些看图识字类的书,慢慢学会了认字,后来开始看《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西游记》这样的“闲书”... ...就这样靠自学走上了启蒙之路。
叶叔华的一副好口才也是从童年时代练起来的。为了照看好下面的三个弟弟,她小小年纪就成了“说书人”,把自己看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弟弟们听,这也为她后来频频站到世界性科学论坛上演讲打下了基础。
学生时代的叶叔华
因为对学习感兴趣,读中学后叶叔华成绩一直很好,名列前茅。
高考填报志愿时,叶叔华原本想要报考古文学专业,可是父亲希望女儿报考更为实用的医学专业。理由是,战乱年代,古文学专业没有用武之地,毕业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思索再三,叶叔华想到了一个平衡点,去报考数学系吧,将来可以去做数学老师。
于是,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那时候的中山大学,数学系和天文系是合办的,所有学生在入学之初都要学习一门天文课。
时任 中山大学女教授邹新仪,成为了叶舒华在天文道路上的引路人,“听她讲天文,是很打动人的”。
就这样,叶叔华误打误撞闯进了天文的世界。广袤无边的宇宙、神秘浩瀚的星空,深深吸引了她!
一个曾不知天文为何物的小姑娘,因缘巧合走向研究天体之路。她不仅在这里找到了一生的挚爱,结识了同样爱好天文的丈夫,也也明确了自己一生要奋斗的事业。
一代天文学泰斗,就此诞生。后来她成为中国首位担任世界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的女科学家,并将我国的天文事业推向世界前沿。
比起很多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或是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科学文化名人,叶叔华无疑走出了一条寒门逆袭之路。
尽管没有优渥的出身,甚至一度没有上学的条件,但她却也是幸运的。
毕竟,在那样艰苦的、缺衣少穿,女性地位很低的年代,她的父母并没有埋没她作为一个女性的自信,也没有剥夺她后来受教育的机会。开明的家庭氛围,让她从小就很独立自主、坚韧不拔。
从一个清贫小家走向世界,触摸宇宙和星空的浩瀚,叶叔华打破了压在头顶的第一块“天花板”。
打破“职场天花板”
成为中国首任女天文台长
毕业后,叶不满足于待在香港做一名数学老师,她更希望能发挥自己所学的天文专业,经世报国。
于是她前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求职,可台里却只肯招一名男生。这是叶叔华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来自性别的歧视和不公。
她十分气愤:“我也是读天文的,而且读的很好,你们干嘛不招我?”于是她写了一封长信,据理力争,列出五大“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寄给了当时的天文台长。
可能这封信的确给台长带来了震撼,叶叔华被聘用前往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在此之前,徐家汇观象台还没有女性研究人员。
正是在这里,她整整扎根70余载,为推动我国的天文事业走向世界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还 确定了今天的“北京时间”。她也成为了 中国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
走上工作岗位后,叶叔华发现了现实和想象中的差距。她没想到,看似浪漫的天文事业,其实更多是具体琐碎且重复性的工作。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也亟需提供一个 的标准世界时,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地图勘测、军事国防、地质勘探等各方面的研究。
可当时的天文台连一个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叶叔华明白肩上的重量,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克服难关。
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反复试验,1963年,叶叔华终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让这一系统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北京时间”就此诞生。叶叔华也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
在她的身上有一种拼劲,“我要想做一件事情,我是会奋不顾身的。”很多时候,她就是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一切条件,去开拓和争取。
文革结束后,她去向一位处长争取科研经费,想要建设射电望远镜,哪知对方头都没抬,当场就否决了。
叶叔华没有退缩,她站在原地没动,一刻钟后她坚定地表示,自己想见部长。没想到,她真的见到了部长,并且顺利完成了射电望远镜的建设,发展了我国的VLBI技术(这一技术后来在探月工程和航天事业中功不可没)。
叶叔华至今都记得当时的一幕,她很感谢自己的当初的“鲁莽”和“厚脸皮”。
在日后的科研生涯中,她经常需要动员国家的各个部门,共同加入某一项计划的研究;也要和国际天文界展开合作,推动很多开拓性科学工程的建设。作为一位屈指可数的女天文学家,这一切没有豁出去的勇气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根本办不到。
“如果你想要获得平等,你必须为之奋斗。你要展示你的能力,要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叶叔华相信,只要女性努力做到更好,女性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打破“观念天花板”
男女平等不能只是一个口号
尽管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叶叔华也会因不能平衡好工作和家庭角色而产生愧疚。
因为她不仅是科学家,她也是妻子,是母亲。
在《开讲啦》节目中,叶叔华透露了这样一段往事。
她曾在丈夫跌断股骨,做完手术的第三天,就赶去开一场国际性会议。尽管丈夫当时表示了理解。但是后来在两人吵架拌嘴的时候,丈夫会丢下一句话, “我最困难的时候,你都不在我身边。”
直至今天,这都是叶叔华心里的一个疙瘩。
她坦诚,虽然很爱丈夫和儿子,但是他们好像都没有工作这么重要。“每每要出差,我就把这个家都忘了。等到出差完了,才会想起,噢,明天要回家了。”
想起这段往事,90多岁的叶叔华还会眼含星光。 “我确实是一个‘大坏蛋’,但是我毕竟做完了一件事情”,她只能这样自我调解。
所以,女性头顶上的玻璃天花板,不仅仅来自职场歧视,还有源于女性内心的犹豫、迟疑和两难的困境。
“结婚以后,女性的重心要从工作转换到家庭中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这不仅是很多女性的想法,也是整个社会默认的观念。而这,恰恰是男女平等道路上,最隐藏的天花板。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高于男性,但是在职场上的处境,依然处于弱势。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职场女性整体收入较男性低 12%。不仅仅女性在管理层中的人数占比偏低,而且在一些具有高薪属性的岗位上,如技术、产品等岗位上女性占比也少于男性。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劳动参与率、立法者中的女性人数、部长级女性人数等政治经济参与排名略有下降。新冠疫情期间女性失业率高于男性,且需要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全球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花费 135.6年的时间。
科学界就更是如此了。据统计,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得主中,女性占比不到 4%;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不到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4月发布的 《聪明的数字革命需要包容》这一全球研究报告也显示,科研领域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各界的共识与行动来推动变革。
的确,想要让女性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我们还需要更多来自政界、商界、科技界以及各行各业的女性代表。
帮助女孩冲破“玻璃天花板”
教育能做什么?
不可否认,今天的女性地位和自我意识,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也有不少女性,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依然会有诸多思维定式,比如“自己在一些数学、工程、高尖技术等领域比不过男性”“自己在职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甚至认为“女性就应该将重心放在家庭”等等,因此怯于竞争,在遭遇学业和工作上的挫折后,早早放弃。
所以,教育需要做的,正是从思维观念上,去帮助女孩变得自信。
神经科学的证据已经显示,男孩和女孩身上的绝大部分差异,极少是天生的因素,而大部分是养育的结果。
耶鲁女性组织YaleWomen创始人Lisa Goldman也强调,如果我们用更平等的积极态度教育男孩和女孩,社会也一定发生更加积极的变化。
她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在学校里,优秀的老师首先应具备这样一种态度:男孩和女孩在任何学科上都有一样的学习能力。
老师在课堂上举例时,既会举出正面的男性例子,也要举出优秀的女性示例,还包括一些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例子,并鼓励男孩和女孩都参与到课堂中。
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运用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者越相信女孩能做到优秀,女孩就会越来越优秀。
课堂之外,家庭教育和养育中的一些细节,也要改变。
比如,为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要去辨别那些已经内嵌于我们的思维与传统观念中,关于性别的错误预设和偏见。在养育的过程中,不再用性别限制孩子。
曾在 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任职的心理学家丽萨·达穆尔,有着几十年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并对私立学校对成百上千的孩子进行过心理辅导。
达穆尔发现,女性之所以更容易感到焦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受了太多“取悦式”教育和来自刻板印象的压力。
因为从小到大的养育环境,都在不经意地暗示女孩,“你要乖”“你要懂事”“你不能表现得太有攻击性”等等。这些暗示和刻板印象,也让女性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陷入自责和内耗。
甚至,我们要给女孩们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目标。
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在各个领域做到杰出的人物,无论男性女性,无一不是胸怀大志,有着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追求。
这样的人,才会不纠结于眼前的困境和得失,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实际行动中,争取更长远的平等和权益。
最后,关于女孩的地位和处境,再讲一个叶叔华的小故事。
1981年,叶叔华出任上海天文台台长,成为中国天文界第一位女台长。
她出国率团赴法访问,和法国的台长初次碰面时擦肩而过,对方很惊讶,“竟然是女台长?”在最后的送别宴会上,法国科学家特地举杯说:“为女台长干杯。”
当时叶叔华年轻气盛,说“50年后男台长和女台长会一样多,不用专门为女台长干杯。”后来叶叔华觉得,自己这句话还是说早了。
但是她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实现。能否冲破“玻璃天花板”,个人的努力奋斗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