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柳宗元:以一个王朝的不幸 造就成为一代思想文化的伟人
柳宗元官场沉浮大半生,不啻一堂警示教育课:以一个纯粹文人的视角和情怀,是难有机会当成一个好官的。
1)
人生在世,必有所追求,低级的追求是不断满足对物质的占有,高级的追求是对现实人生价值的渴望。
什么是人生价值?古人的理解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道家的清心寡欲的出世哲学,一种是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入世哲学。
今人的理解更为复杂,貌似崇儒者居多。每逢公务员招考,趋之者如过江之鲫,是不是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去的,只有当事人自知。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其核心思想就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苦逼读书那么多年,所为何来?
老祖宗给出了标准答案:“学而优则仕”。这个答案如同一碗春药,刺激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放下诗的行囊,削尖脑袋、 ,往那窄窄的官途上倾扎。
2)
在唐代的社会统治结构之中,以“文才政能”进身的庶族文人是占据重要地位、起着重大作用的阶层。
在唐王朝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阶层的地位和命运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他的代表人物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柳宗元就是这个阶层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公元773年,这是在“安史之乱”平定20年后,一段相对和平的年代,柳宗元出生、成长于一个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中唐后期,李家王朝政权斗争错综复杂,官场之人的眼里,早已没有了诗和远方。这个残酷的现实,对于“少有才名”的柳宗元而言,还只是个遥远的故事。
唐贞元九年(793),柳宗元20岁,考中了进士。这位年轻才俊怀揣着诗意的浪漫和济世的情怀,一脚踏进中唐王朝的庙堂,希冀用自己的学问和见识,去实现他“辅时及物为道”、治国扶民的理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介文人如斯,指望又吃粽子又粘糖,便宜都让你一个人占,这想法含糖量也太高了些。
3)
按唐律,进士及第并能马上做官。柳宗元等了5年,终于荣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这个职位“从九品上”,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编审,官位不高,但是有机会读书写作,这在一般文化人可谓梦寐以求。
但柳宗元不想做一个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的“腐烂之儒”,而希望 “行乎其政”以“理天下”。
思想指导实践。柳宗元从国图编审到蓝田尉,再到监察御史里正,辗转几个岗位过程中,结识了王叔文,这位可是皇太子李诵的老师啊!
王叔文明为太子师,暗藏宏大政治抱负,经常与太子讨论国家大事,深得太子信任,并且形成了一个包括柳宗元在内的政见同道朋友圈。
唐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病死,太子李诵继承皇位,王叔文执掌朝政大权。
好朋友的境界,就是懂得分享。王叔文够朋友,很快把柳宗元晋升为正六品的礼部员外郎。
时年33岁的柳宗元一跃进入权力中枢,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要和王叔文等一干政见同道者一起向前冲,打算冲垮宦官势力,抑制强藩,进用贤能,减免赋税,革新弊政,等等。
革新派的目的很明显,帮皇帝收回利权,强化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饱含满满的正能量,甚至反对革新的大文豪韩愈也承认,这次革新产生了“人情大悦”、“百姓相聚欢呼大喜”的效果。
和历史上所有改革运动的命运差不多——“永贞革新”推行了半年,民众还没有得到实惠,权贵的奶酪没怎么受切割,革新派受伤不轻,皇帝被逼下台、革新派成员惨遭流放,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此宣告失败。
4)
“永贞革新”派系之所以招致失败,有一个致命伤:改革者所依凭的靠山,体弱多病又掌权未稳的李诵,根本就靠不住。
皇帝身为一把手,都吃不住宦官和保守派官僚的夹攻,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一干人等又力量悬殊,落败是必然的。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唐顺宗被迫进行禅位于太子李纯,即为唐宪宗,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唐宪宗即位后,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后,其主要人物十人均被贬斥,史称“二王八司马”。柳宗元被贬往永州(今湖南零陵)任司马。
名义上,司马是个官,但实际却没有什么权,当然也就干不了、干不成什么事。
西方谚语说:“天助自助者”,用中国话翻译过来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柳宗元遭贬谪,政治上的失意,反而给了他发挥诗文才华的时机。
别人不拿他当干部,他就当自己是游客,走到哪儿游到哪儿,边走边边思考,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为了表示自己始终没有放弃政治理想,还振振有词地创造了一个“观游为政”的概念,放在今天,就是一篇头版头条的政务新闻;可惜当时根本没人搭理他这茬。
5)
文人的政治抱负,往往大而虚空,不切实际。用文人的性情与情怀,去把政治理想贯穿于施政实践中,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可以从他言语思想加以观察。
柳宗元终究是个文人,他习惯用文人的视角看待政治,就难免生成理想主义。他常用寓言文章表达政见思想,比如那篇《种树郭橐驼传》,借着种树人的口,说出了一大套治国理政道理。感动到了大才子金圣叹,点评这篇文章说:“纯是上圣至理,而以寓言出之。”
其实古人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种树好比治政之类言论,放在政治家跟前,那就是理论指导实践;放在文人眼前,不过是眼高手低——理论上是巨人,行动中就会变成矮子。
俗话说:敲锣买糖,各干各行。
种树者把树种好,治政者把政事厘清,亦如读书者把学问做好,各按本职做好该做的事,才是社会需要的理想状态。
6)
柳宗元接二连三遭贬谪,做了十年的南荒“系囚”,王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元和十年初,新皇帝决定重新启用柳宗元。
真文人的想法是很纯粹的。这年一月接到调令,柳宗元兴高采烈赶往京城长安。途中路过汨罗江口,柳大文豪心情奇好、诗兴大发,脱口而出《汨罗遇风》诗:“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这是又有了生逢圣世的信心,自比屈原的命运好了许多啊。
他乐观地以为,这次回到京城必定高官厚禄等着,路边春光鲜花迎着。
真文人做不了政客,也就不懂得政治斗争有多么地错综复杂。
一个月,到京城长安也就一个月而已,柳宗元的京官梦想破灭了。
王朝权力中枢朋友圈不想让他加入,柳宗元再次遭贬,被派到古人视为蛮荒之地的柳州,也就是现在的广西柳州市担任刺史。
好在文化学人,终究能够以诗文寄托情怀,边走边吟诗,走了将近半年才到柳州。
7)
当时的柳州是啥样?《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天宝年间这片土地上人口11550人,数字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说明这里人烟稀少,加上远离中原政治经济发达地带,地处荒凉是可以想见的。
想当京官没当成,被派到这么边远荒凉地区,已届中年的柳宗元守不住恶劣、危难的环境,精神上的压力过大,身体健康状况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曾经的政治理想抱负,施展起来也是有心多于无力。
作为一个有心为民做些实事的官员,无论走到哪儿,都应该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不妨将自己的所谓政治理想抱负就地实践。
柳宗元没有放弃“辅时及物为道”、治国扶民的理想信念,在柳州期间,他干成了一件闪亮的政绩——解放奴婢。
唐代虽有禁止买卖奴婢令,但是从皇宫到达官显贵、豪门望族,蓄养、贩卖奴隶仍然普遍存在。
8)
说相声的小岳岳说“这事我忍不了”,柳宗元也忍不了,他利用主政一方行政首长权力,出台严令,强制要求那些蓄养奴隶者给奴隶确定服役期限,计算劳动报酬;服役期满必须自动解除奴役关系。
这事在柳州干成了,后来在袁州任职时也试行了,但影响力有限,毕竟当时社会风气使然,稍微有点身份的门庭,都有蓄养奴隶,包括柳宗元自己家里也养着“女隶”。
柳柳州的第二项政绩是致力于普及文化教育。包括倡导儒教、修孔子庙等等。
旧时社会,以文化人是必要,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同样急迫。
纵观柳宗元主政柳州四年间,确实干成了一些民生实事,促使地方发生了巨大变化。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里赞扬说:“……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柳民既皆悦喜。”
9)
柳州四年,柳宗元秉持着“吏为民役”思想情怀为民办实事,赢得好口碑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只可惜柳州地方很小,他的所作所为影响力有限,也难以为自己的仕途书写辉煌丰碑。所以,他在《送从弟谋归江陵序》里感慨自己“上惭王官,下愧农夫”,其实透着真文人难以当好官的无奈。
还是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得恰如其分:“即使让柳宗元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可以在一个时期内出将入相,但是用仕途上的得意来换取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何者为得,何者为失,必定有人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中唐以降,李唐王朝曾经的兴盛与声威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政治基础还算稳固。
柳宗元作为时代培育出来的文人精英,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他一次次劝告统治者,应该把顺人之欲、遂人之性当作行政的主要原则;殊不知,无论何时,统治者也不会真正拿普通民众的“欲”和“性”当回事。
纵观柳宗元的仕途之路,虽积极参与到实现斗争之中,但他始终以一个文人的视角看待社会、判断政局,最终导致其在斗争实践里,没有能够实现他所期盼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却被时势造就成为一代思想、文化的伟人。
柳宗元一生所有成就,于唐王朝也许是不幸,于后世千秋万代实在是大幸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