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培优张金荣:强基计划重构多元升学格局
在“2020年新高考升学规划高峰论坛”上,爱培优创始人兼CEO张金荣,以“强基计划重构多元升学格局”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张金荣提到,今年是“强基计划”第一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对于强基计划的认知误区。
从爱培优的观察和分析来看,“强基计划”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且,强基计划不是顶尖中学和竞赛生的专属升学渠道。
张金荣认为,参与“强基计划”,相当于让学生多了一次录取机会。凡是有机会的学生都应该把握一下。不仅学生个体需要重视,而且学校以及各地的区域教育系统都应该加强重视。
WechatIMG917.jpeg
(爱培优创始人兼CEO)
以下为张金荣演讲原文:(经多 编辑整理)
爱培优是属于新高考行业,主要做课程输出。我们主要是向各地学校、教育局合作输出我们课程体系。我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强基计划”,这是目前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
我先讲讲我自己,我是山东人,2002年考到北大物理学院,当时高考成绩687分,在山东排名85,不是很高但依然能够进入北大,而现在这样的成绩是达不到北大的门槛的,这是几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今年的高考分数发生了极大的通货膨胀,700分以上的一抓一大把。我高考那年山东省高考状元707分,而现在700分连北大分数线都达不到。这说明高考区分度选拔是在变差的,北大、清华选拔学生,光靠高考成绩是不够的。
为什么出现高考分数的通货膨胀?我们分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高考是赋分制,每个选科前1%都是满分。浙江30万考生,其中70%、80%选了物理,有20多万人,乘以1%,意味着2000多人是满分。清华北大要招生,就需要做二次选拔,去校考,面试、笔试。二是新课改减负。
据爱培优统计,进北大的方式有16种,包括综合评价、专项计划、强基计划、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等。今年年初1月14号自主招生政策发生了一个剧烈的变化,变成了强基计划。
综合评价现在有一些省还在做,山东、浙江、江苏、湖南个别一些学校,现在还在做省内综合评价。专项计划是分三类,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大家经常说的专项计划是高校专项,其实还有国家专项,国家专项的分数线很低,地方专项录取方式跟自主招生的方式很像。
今年各地的专项计划的名额是增加的,因为扶贫力度在增加,这种升学方式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专项计划让学生竞争范围极大地缩小了,只需要在贫困地区的学生里面胜出就可以了,这个竞争更加简单,但不意味着它的选拔难度降低。
关于“强基计划”,今年是落地第一年,我们和很多教育局和学校沟通发现,国家政策是想推动大学和中学衔接,希望高中能培养出大学想要的人来,而现在政策的普及还有一点距离,市场上对强基计划有几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强基计划是过渡性政策,很快又会调整。
我们在基层和各地的教育系统聊到强基计划,他们都有这个担心:到底强基计划要不要做,万一过两年政策又变了怎么办。我的观点是不会变。强基计划其实是一个教育领域的基本国策。
教育部高教司的吴岩司长公开讲话里曾提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破解绞杀、卡脖子的关键七寸。这个其实就是拔尖计划2.0,就是强基计划,这是一个教育领域的基本国策。
强基计划跟自主招生的差别,不仅在于录取方式的变化,更在于接下来独特培养的安排。
自主招生只是选拔和录取,后续方案是跟普通高考录取是一样的。强基计划不仅招录,还有培养计划。
拔尖计划1.0到2.0的变化在于,范围扩大了,规模是千人计划到万人计划,这个是大家都要重视的。
总体而言,强基计划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政策变化,可能会有一些微调,因为今年强基计划执行出现了一些问题,像新高考落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部总体的基调是改革必有镇痛,但镇痛一定会过去,强基计划也是一样。
误区二:强基计划限制了未来学生的发展。
我觉得不是,大家可以把强基计划理解为是重点高校里面的重点班。强基计划是面向部分人群,如果大家仅仅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升学路径,我认为太狭隘了。强基计划不仅仅是一个升学路径,强基计划的重点是增强基础学科的建设,有贯通化培养的思路,本硕博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包括加强学生出国学习机会,是有很多倾斜的政策。它不一定是适合所有人,但是对于基础学科的学生来讲强基计划以后一定是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的。
误区三:强基计划招生专业都是冷门专业。
这也是比较常见的误区。政策条文上强基计划的专业是包括传统的文理基础类专业,数理化生,历史、古文等等。我当时也是学物理的,但我并不觉得物理是冷门的,将来依然可以去从事金融、AI、互联网、大数据等工作。
另外,政策条文里有这样一些描述,要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智能科技、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这些紧缺的行业自然不用考虑是否就业困难, 需要考虑的仅仅就是这个学生到底是适合还是不适合。
误区四:强基计划是属于顶尖中学和竞赛生的升学通道。
湖南、湖北、浙江这些竞赛强省份,考北大清华的数量是逐年增加的,增加的部分主要来自自主招生。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是全国竞争,湖南、湖北、浙江这些竞赛强省份就会加大争抢力度,但强基计划其实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这一通道并不是顶尖强校和竞赛生的专属通道。
我们对参与自主招生的学生群体做了一个简要分析:第一档是国家集训队260人,第二档是除国家集训队外的金银牌1200人。第三档案铜牌,省一、数理学科约4000人,所以学数理竞赛的学生有优势。第四档是拿到省二、省三。第五档是无竞赛奖项的。有竞赛经历的人在自主招生是带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在强基计划时代并不具备 优势了。
而且,强基计划其实增加了学生被 名校选拔的机会。教育部条文里面规定高校按照1:3、1:5来入围,清北是1:5的比例。
2019年北大在各省的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与2019年高考投档分数线相比,可以看出被名校选拔的机会是增大了的,其中江苏省2019高考投档线是424分,而2020强基入围分数线是413分,学生被北大选拔的机会增大了13.3倍。
这个角度来看,强基计划并不是顶尖强校和竞赛生的专属升学通道,因为入围是靠高考成绩,这个变化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学校未来只需要做强基计划课程准备就可以。强基计划的笔面试虽然也很难,但是比竞赛还是轻松了很多。
误区五:校测分数权重低(15%),所以高考考好就行了。
其实,高考是拉不开分数差距的。校考难度一定是高于高考的,尤其是 名校,一定是难于高考。而且校考1分相当于高考的8.8分。按照这个换算的结果,意味着在校考里比别人多考2分,就相当于高考比别人多了了17.6分。
误区六:校测考试没有考试范围,所以没有办法提前准备。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个学校的命题人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北大出数学题的就是数院的几位老师,大家命题的风格难度比较稳定,所以这几个命题人的风格基本上就是高校的风格。只要研究清楚这些,就有可以进行准备。爱培优今年能够提供强基计划的课,其实也是因为有之前的教研积累。
误区七:强基计划投放名额少,机会不大。
这其实是最大的误区。很多双一流的高校可能投放名额不多,但是北大清华的投放名额是很多的。
清北这样两所学校核心录取方式一个是裸考,一个是强基计划。往年是裸考加自主招生加博雅领军。每年这两个学校6000多人的招生总量是一定的。我们发现2019年清北31个省市自治区一批次录取2518,2020年是2507人,基本相当。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今年的强基计划,相较就是去年的自主招生加博雅领军,是有所增加的。
去年博雅领军录取了1110人,自主招生735人。今年强基计划名额1252人,竞赛金银牌破格录取是400人。清华北大还留有一些机动名额,加起来其实总量差别不大。
强基计划在所有批次之前录取,相当于多一次录取机会。即使没有被录取,后续的提前批次、特殊类批次、本科批次填报,完全不受影响。而且学生也有“反悔”机会,在高考后如果分数较高,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水平,放弃校考即可。所以有机会的学生都应该把握一下。
在爱培优的观念中,努力和规划两者缺一不可。对于个体来讲是这样,对于一个学校和区域的教育系统来讲也是这样,既要努力也要做好规划,用好政策,用好强基计划和专项计划来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