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红莲: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进入“二手时代”
在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12月4日举办的“面对未来的学校创新与变革”分论坛上,嘉宾主要针对自己学校和机构发展情况以及所遇到的挑战进行分享。其中,如何顺应孩子的变化而改变课堂和教授方式?如何改变传统思维等问题成为了分享的重点。
论坛嘉宾包括:青年成就组织(JA)中国董事长兼主席周保罗、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房山分校校长李红莲、荟同学校副校长兼华盛顿校区主席Rebecca Upham、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副校长Aileen Bumphus、亚利桑那州立大学Global Launch项目主任Julia Rosen。主持嘉宾:好未来教育集团智慧教育事业群副总裁张杨。
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房山分校校长李红莲: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进入“二手时代”
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房山分校从2011年建校至今,不足八年时间,是一所坐落在小区之中的小学。所有教育同仁都知道,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儿童。研究过程中,要把对儿童的认识,以及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把握,转变为儿童每天的生活。只有孩子们过上了这样的生活,我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才,这就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最近五年,我们发现孩子们“变了”。我们原本的课堂不再那么吸引孩子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发现,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他们的生活就变了。他们的刺激强度增强了,因为各类刺激强度增强,使得原本的课堂教学不再吸引他们,他们需要学习方式的变化。现在我们学校六年级讲分数加减法的数学课。上课之前,家庭作业是做微课,看教材。这个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理解的,不理解的都告诉了别人。课上,第一个环节是选取几节同学和老师的微课来观看。接下来是讨论环节,跟同学讨论微课的内容。老师手中有显示器,用来显示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讨论完成之后,则会进入练习阶段。老师把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拔高层次等。如果学生感觉这个层次有难度,则会返回前一个层次继续学习。
这时候我们课堂也变了,学生分组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老师的角色变了,有时间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用大数据推动课堂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角色变了,教室里不仅只有一位老师,而是有多位老师。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课堂。
同时,我们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当我们问孩子们“馒头哪里来的?”时候,孩子们会说是买的。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进入“二手世界”,而实际上,人天生需要自然,尤其是在儿童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如何把孩子带到乡村,让孩子过“一手生活”,让孩子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呢?这是我们学校正在开发的课程。学生进入学校之后,第一节音乐课的情景是农耕时代,听着鸟叫,感受风吹树叶的声音;美术课上,孩子们看草上的露珠,打动了孩子们幼小心灵,才是真正的美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现代的校园当中,孩子们是需要自然的环境,而自然环境才是适合孩子们的。
荟同学校副校长兼华盛顿校区主席Rebecca Upham:
在全球化中找到本地化的教育内容
荟同学校是一所国际化的学校。未来六年,我们会在全球30个 的城市中去开办校区。
我们的特殊在于我们关注城市。因为城市是不同文化的汇聚地,也是意见交换的中心。能够在城市中发展学校,其实是非常有独特之处的,因为每个城市是不一样的,它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会根据不同校区做不同设计,我们称之为卓越中心。卓越中心其实是大家可以去找实习或者专门针对于某一个话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地方。它既是学校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例如,华盛顿特区关注国际合作和外交、深圳校区关注设计和工程创新、未来的北京校区将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伦敦关注建筑和城市规划。
卓越中心会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到不同的城市做短期学习。比如,六周时间去到深圳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或者花整个学期的时间去伦敦学习整个建筑或者城市规划的内容。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设想。因为我们相信,如今是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必须要在全球化中找到一些本地化的东西。
我们不止追求全球化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我们还希望学生们了解他们自己的城市。我们会做全球城市游览或者城市旅行。面向3岁到高中的学生,根据不同层级,不同年龄段,提供不同的信息,整个游览的任务或者设计会逐渐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能够练习公共演讲或者拍摄纪录片等技能。
圆周讨论环节
问题一:各位推进各自工作和推进变革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红莲:我遇到最大挑战就是儿童的变化,他们生活的世界和所有从教者经历过的世界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带着对儿童原来理解的理论,走进孩子现在的生活,分析孩子今天的长处和短处,他需要弥补和发扬的,从而为他提供适合他的教育。我们老师对于孩子变化的适应过程,也是非常困难的。
Rebecca Upham:最大挑战是取决于不同的市场。我们作为新的学校,实际上我们现在同那些标准的考试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致力于做非常高质量的教育,想让不同美国家庭明白这个重点,让他们知道这是长期的选择,这是比较难的。
Aileen Bumphus:一共有两个挑战,第一个是打破常规思维。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创新。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跳脱常规思维,如何寻找新角度进行解决。这对教师也有一种紧迫感。很多时候学生面对不同环境都会面临挑战,教师必须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创新性的项目,也是需要让他们明白这其中不同的变化,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Aileen Bumphus:我们还在找好的合作伙伴,我们要想扩大规模,我们可以找很好的合作伙伴,去交更多朋友,这样得到更多的资源,来提高我们的能力。
Julia Rosen:从我们这边来看,我们挑战更多是来自60年以前。当时麦克成为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校长,我们确实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最开始的时候,最大的挑战就是内部文化的挑战。因为我们员工行事方式不一样,我们真的要跳脱常规来思考。我们总是做一些在别人看来有些奇怪的事情。
周保罗:过去25年当中,头10年我们面对的是跨文化的问题。在头10年中国对于非营利组织非常不了解。非营利组织到底是什么?如何运转?如何管理?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我们花了10年来讲什么是非营利组织。后面15年,大家对非营利组织的技术层面很了解,但是对于它的的启动力,活力在什么地方还是不清楚,这个也是很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大家对于教育的理解。对于教育真实目的的理解还存在分歧,我觉得这方面还是有很多的挑战。
问题二:回到小学,回到20年前,你自己还是个小学生,你们想改变什么?
李红莲:我这样回答你的问题,也想是送给大家。我希望无论从哪个行业出发,我们都重新回到儿童的视角。无论是搞技术,还是研究教育,都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经济利益出发。要给孩子们适合的,他们真正需要的教育。比如说,游戏开发。在孩子过于幼小年龄阶段,这些游戏对于孩子大脑刺激强度过大,使孩子对低于这个强度的注意力减弱,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我呼吁各位企业人士,一定要回到孩子们的视角,为孩子的成长环境朝更健康、更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我代表今后我那些孩子们,谢谢大家。
Rebecca Upham:如果这样的话,我想改变两个东西,首先改变它的文化,不再是专注于答案,而是专注于问题。我上学的时候,问题就是说你懂了吗?你学会了吗?我们的确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去给到他合适的材料。
第二点,我们目前处于极度变革的时代,我当时觉得教育并不是全球化的,我觉得这个需要改变的。
Aileen Bumphus: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我想改变的,其中有一个就是,我们必须要给学生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且是在他们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给他们。比如说,我父亲就说过,让孩子引导你。我觉得这句意义就是,我们用了教学的策略或技巧,如果学生没有回应,说明这个策略或者技巧不合适。我们做的就是给学生需要的,我们少插手一些。
Julia Rosen:我非常同意全球化的视角,非常同意嘉宾所说的,我还想强调体验式的学习。比如说JA所做的,让我们理念变为现实,变为行动,不只是理念性的,让我们孩子更好地理解它的价值。
周保罗:我过去用了十年准备,用1983年到1993年的时间,我创办了JA中国。这个过程当中,我自己创办了两个国际学校。过去18个月,我研究中国的教育发展,因为我很多朋友也鼓励我不要退休,所以我研究了18个月。我们不用回头看,重要是往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