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建立一所低收入社区的好学校 他们的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
“在教育创新的同时推动教育公平”——或许,这就是未来教育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所面向一线城市打工子弟的创新学校,如何去面对主流社会视野之外的学生、家长群体和社区环境,如何打磨出一个低收费的创新学校模式?于是,我们邀请到了欧阳艳琴,一位正在用行动探索以上问题答案的教育者。
欧阳艳琴曾是一名记者,后来在东莞工厂区创办了科蚪社区儿童空间。2018 年,她来到北京昌平城乡结合部创办了创办科蚪实务学堂。这所全日制学堂面向 12-18 岁打工子弟,致力于培养能胜任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工作、自信自尊、有选择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珍贵的普通人”。
成为教育人
其实我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要做创新教育,我想要做是教育公益。我们做了一个社区空间,想要解决农民工的孩子在城市里课后看管的问题。
在当时,国内有一个教育创新的大会叫LIFE,在那次大会上面我还是一个记者。参加完这次大会以后,很多人感受热血沸腾,因为国内有这么多创新的案例。但我当时的感觉是另外一种,我很沉重,我想这么多的创新案例,其实它都发生在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发生在北大附中、清华附小这样的校园。
而我们农村的孩子以及从农村来的这些流动的孩子,他们的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
▲ 科蚪实务学堂的愿景
这个问题让我很沉重,后来我就从媒体辞职了,就去做了一个机构叫“科蚪”。到今年的时候,我们把它变成了一所学校。今年3月份,我们在北京昌平创办了一所面向12到18岁打工子弟的全日制中学。我们的使命和愿景是探索打工子弟职业发展新路径,为好的社会培养“珍贵的普通人”。
这是我们学校的地址,在离北六环不太远的一个地方,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这附近有北京特别知名的天通苑和回龙观,号称“亚洲最大社区”的地方,有比春运的火车站还要拥挤的天通苑北地铁站,以及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会堵得走不动的四条大马路,大家可以想象周边是人很多很多流动的人、打工的人。在学校周边,有至少九个城中村,这些村子就是很多农民工居住的地方。
▲ 学堂的周边社区环境
居住在这里的人其实跟我们生活都有关联,他们中有很多是送外卖、送快递的,有的人则从事着保洁、家政、保姆、物业等工作。他们也可能是滴滴司机——其中一位滴滴司机就说过,就是一位滴滴乘客给他推荐了我们学堂。
我们的家长们通常就住在这样的村子里面,他们是一个很少被注意到的群体。而我们在做的,就是一所回应这部分家长需求的学校。
招生的“战争”
▲ 学堂的招生方式:在城中村张贴海报
三年前,我从记者变成一个教育工作者,而在今年我有了一个更大的使命,就是要变成销售员。因为我要把这么一所特别好的学校卖到城中村里面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件事难度,如果我们像探月学院一样在微信上发一发广告,这个事情是几乎没什么太大作用的,因为这些家长根本看不到我们的文案。于是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包括去黑网吧寻找可能濒临辍学的流动儿童。
今年暑假的时候我们集中采用了一个方案,就是去城中村发传单和贴海报。我们的一个校董原来是长江商学院的副总监,她原来都是卖几十万近百万的课程的,但是她现在居然要跟我一块去刷传单。
最无奈的还不是这件事——在我们刷了几天传单以后,我还是一个电话都没有接到,没有人来向我咨询。通常我是不接陌生电话的,座机尤其不会接,因为我觉得会是广告电话。但是因为那段时间我特别期待家长的咨询,所以有一天来了个陌生电话后我就接了。
接了电话以后,对方开头就问我“你是不是科蚪实务学堂”,并且开始问我一些学堂的事情。我非常高兴,我想肯定是他看到了我们海报。我说“是的是的”,然后他问我们是不是培训班,我回答说“不是,我们是学校”,然后马上给他讲解了一堆的广告词。
最后他告诉我说,“你好,我们是东小口镇城管。”我们在某某街道上看到你们的海报,请你在什么时候来尽快处理掉这个事情,你可能会面临多少钱的罚款,否则你的电话就会被停机。
一开始其实我想电话停机也没关系,但是万一有家长要找我,电话却不通,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最后我就乖乖地去把传单给撕了,而且交了300块钱的罚款。
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也没有人加我微信。于是我就在思考这件事儿,说肯定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我想起来,虽然我一个电话都没有接到,但是我去贴海报和发传单的时候,实际上会有一些人会问我一些关于学校的问题。在他们问我的各种问题中,其实是有些关键词的。所以我想,是不是我们海报和传单没有传达出家长需要了解的关键词。
▲ 处于表层的家长需求与处于底层的学堂理念
在原先的海报中,我们的关键词与许多教育创新人所提倡的理念十分类似:我们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让孩子能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让他们学习面对社会生存的通用技能。而且我们还接地气的说了几句,“一万二可以上贵族学校”。但是这些都被证实是没有效果的,因为有可能这些家庭本来就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上贵族学校,所以这些关键词并不能吸引到他们。
而真实的招生场景是这样的:如果学生是想上高中的,家长会问我说你们这学校的学生以后推荐工作吗?你们有学历吗?如果学生是想读初中的,家长会问孩子如果以后想回家再去读高中,孩子学习跟得上吗?还家长会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个大专学历。
发现了这些需求之后,我修改了海报来着重传达这么几条信息:有个学校在招生,学校叫什么我不知道;这所学校有初中和高中,同时是不招收小学生的。然后它的地点在哪,电话是什么、学费是多少。
▲ 学堂招生传单上的关键信息点
在传单上加上这几条信息之后,我就去菜市场发了一个早上。而且不光是在菜场门口发,我还进去给每个摊贩的老板都发了一张。我听到有一个卖鸡的人跟他的老乡说“你家孩子找到学校了没有”。那个老乡回答说没有,于是卖鸡的人就说“这有一个学校你去看看吧”,接着就拍了黑白打印的传单发到了乡亲群里面。接着马上就有家长来向我咨询了,而且发生了一段让创新教育圈的人都很羞耻的对话。
比如家长会问,你们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是不是都教?我说全都教。然后你们用什么教材,是不是跟其他学校用的一样的?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有哪些版本的教材,我说“是的一样的”。我还会我还会介绍说“你可以在我这里读完初中,然后在我这里读高中,我还可以推荐你们读大专和找工作”。到这里家长开始有点觉得可靠了,然后我才会跟家长说我们老师真的很好,会提供一对一的辅导,效果也很好,你不用担心孩子去打架、不用担心学坏。
▲ 学堂家长中可能还有很多人都不识字
一切慢慢地顺利下来,但是生活很快又给我来了一记暴击。当时有一个家长带着女儿来到我们这儿,他找到我们那个地方说“我觉得我应该找对了地方,因为我认识这两个字”。学堂的地址中有“30号”的“30”两个字,他是靠这个来判断是否找到了学校地址。从这里我才知道,我们的家长里面还有很多人可能都不识字,或者识字但是很难处理复杂的信息。所以在以后的沟通里,我们基本上都是用语音跟我们的家长交流。
其实你可以想象到,这个家长肯定不是看到我们的传单才来的,肯定是在微信群里面有人跟他讲有一所学校在招生。所以这个事情还告诉我,即使我们在城中村里使用了海报和传单的方式,它都只是在小范围中传播,我们还需要在社区里做更多的事情。
1/3 刚需的未来
▲ 低收费的背后是市场与社会的合力
这么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我不断地去转型、去发小广告。为什么我要去做这么一件费劲的事情呢?
首先这和我之前提到的个人经历有关,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办一所低收费的好学校它不光是一个苦情戏,它是很有希望的,我把它称为“1/3刚需的未来”。
三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在中国的城市里,有三分之一也就是 1.03 亿的中国儿童要么就是留守儿童,要么就是流动儿童。这些孩子在中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下,是没办法接受平等的教育福利的。这个群体面临的问题,就是“人多、钱少、政策有瓶颈”。在商业领域来讲,“人多”应该就是一个蓝海。对我来说,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让我特别地兴奋,因为我觉得我在做一件可能未来会成为很多人需要的一件事,我相信这类的学校是会被需求的。
▲ 低收费学校模式——市场拓展
我们其实是在探索模式上的问题,就是“低收费的好学校应该怎么做”。其实做教育的人都能明白一点,实际上不存在低成本的学校,只能是学校收取的费用比较低。所以实际上我们是不可能纯靠市场来解决教育问题的,至少在现在不能光靠家长把学校养起来。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是要靠社会和市场的合力来支撑学校的运行。
我分几点讲一下我们的模式。
第一个是我们现在做的策略,就是我们需要发展尽可能多的大姑姑、小舅和大表姐。我们发现有很多今年暑假来跟我咨询招生的,很多都是表姐、二姨之类。仔细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可能就会有远房的侄子或者是外甥需要这样的学校。另一方面,打工社群的人特别在意口碑传播,如果说二姨家的孩子在这上学,往往家里还会送过来四五个这样的孩子。
i.png
▲ 低收费学校模式——社会参与
第二个就是怎么样能够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这也是我们学校的全职教师团队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在不同的方面去设计一些开放系统,能够让外界的力量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接受到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在教学上有一个 “开放任务清单”,学生除了参与学校中一些课程以外,还可以去探月学院或者一土学校等等其他的教育机构去获得他的学分。比如说历史,除了我们学校老师上的历史课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的打卡来完成他的学习。其实我们是在资金的约束条件下,逼着自己去做了一个叫社会化学习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