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牟林: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制造业用工荒的策略研讨
网络上不断热炒的大学生就业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竞争激烈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明显,竞争压力巨大。例如热门行业的一个岗位往往会收到成百份简历,求职者需要在学历、技能、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具备突出优势才有机会获得面试机会。
2.就业期望与现实不符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地区、单位性质、薪资待遇等期望过高。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以及国企、事业单位等,对一些基层岗位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从而缩小了自己的就业选择范围,增加了就业难度。尤其对薪资待遇的过高期望与市场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部分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就期望获得较高的薪资,而企业往往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3.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比如一些传统文科专业,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等现代职场必备技能,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4.缺乏实践经验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非常看重实践经验,而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在求职时往往处于劣势。即使一些学生参加过实习,但其实习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
5.就业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对一些行业和企业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比较盲目。同时,企业也难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毕业生,造成双方在就业市场上的匹配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有反映制造业用工荒的声音。这种用工荒主要表现在:
1.招聘难度大
求职者数量不足:制造业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面临应聘者数量少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供应紧张,企业难以吸引到足够的工人来填补岗位空缺。
关键岗位人才短缺: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如高级技工、工程师等,企业更是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这些岗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而符合要求的人员数量有限。
2.人员流动频繁
新员工留存率低:制造业企业新招聘的员工往往在入职后不久就离职,导致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招聘和培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熟练工人流失严重:熟练工人是制造业企业的重要财富,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熟练工人可能会选择跳槽到其他企业或行业,造成企业生产的不稳定。
3.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招聘成本增加:为了吸引工人,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招聘,如提高招聘广告的投放费用、参加更多的招聘会等,从而增加了招聘成本。
培训成本增加:由于新员工数量多且流动性大,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导致培训成本上升。
薪资福利成本增加:为了缓解用工荒,企业不得不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4.生产受到影响
订单交付延迟:由于用工不足,企业的生产进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订单无法按时交付,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产能受限: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可能无法满负荷生产,从而限制了企业产能,措施市场机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如果产生恶性循环,也会总体减少就业机会。
可见,大学生就业难和制造业用工荒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单方面炒作大学生就业难,涉嫌故意夸大事实、调动不满情绪、借此制造社会动荡的嫌疑。理性的做法是把两件事结合起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和制造业用工荒同时发生,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
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未能及时跟上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步伐。一些传统专业人才过剩,而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升级所急需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
大学生就业观念倾斜严重: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舒适、社会地位较高的白领工作,对制造业一线岗位存在偏见,认为其工作强度大、环境差,宁肯窝在家里啃老也不愿意去做这样的工作。因此导致制造业企业大量岗位空缺。
2.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劳动强度与薪酬待遇不匹配:制造业的一些岗位工作强度较大,加班较为普遍,但相应的工资待遇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与大学生的期望薪酬存在差距。
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部分制造业企业未能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通道,使得大学生担心进入制造业后个人职业发展受限,从而降低了他们投身制造业的积极性。
3.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原有的制造业岗位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导致部分大学生因技能不匹配而就业困难,同时传统制造业又面临招工难题。
技术进步与自动化替代: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趋势,使得一些重复性、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逐渐被机器取代。这减少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但同时也提高了对掌握先进技术和设备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剧了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
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制造业用工荒(其实不止制造业用工荒,还有几层岗位用人荒)可采取以下对策。
1.教育改革方面
优化专业设置:高校应加强与制造业企业的合作,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增加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升级所需的专业,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等相关专业,减少过剩专业的招生规模。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大学生自身方面
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对制造业等行业的偏见,认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勇于到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
提升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制造业企业方面
提高薪酬待遇和福利水平:企业应根据市场行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合理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特别是要提高一线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收入,以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加大对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整洁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加强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多样化的晋升渠道和培训机会,让员工看到在企业内的发展前景,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政府政策方面
出台鼓励政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制造业企业就业,如给予就业补贴、学费补偿、税收优惠等,提高大学生到制造业就业的积极性。
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缓解部分地区的用工荒问题。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教育问题:大学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家长也要对孩子的择业观进行正面引导,使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强盛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一番事业。大学生的眼界必须超越算计当下的待遇和薪酬的范围。事业有成,不仅待遇和薪酬都会大大地高于自己最初的期待,其业绩还会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