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厉害了同学!初中生手工复刻近500件“文物” 学校为其办展览
越王勾践剑、商代青铜面具、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东汉彩陶击鼓说唱俑、青铜编钟……3月8日,这些“文物”一起出现在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的校园里,引发学生们的阵阵惊叹。
寒假前,学校历史备课组给七年级全体学生布置了一项特色学科作业——手工复刻历史文物。备课组组长沈莉介绍,此次作业,要求同学们以七年级上册所学历史知识为依托,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取代表性文物,利用纸板、橡皮泥、陶泥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文物的模仿制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项特色作业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沈莉老师介绍,新学期伊始,备课组老师们就收到同学们上交的复刻“文物”近500件。
这些“文物”大多富有巧思,制作材料丰富,废旧的纸盒、一次性纸杯、纸饭盒、速干橡皮泥、陶泥、一次性筷子、白石膏、3D打印材料、路边不用的砖块……都成了同学们创作的材料。
经过备课组老师们的精心挑选,3月8日,170余件复刻“文物”在校园里进行展览,引来各年级老师和同学的围观与点赞。
精选的“文物”中,有学生编织书写的竹简,有用橡皮泥捏制的说唱陶俑,有用陶瓷制作的碗、兵马俑、瓦当,有以青砖为底描绘的壁画,以纸杯为主体绘制的青铜面具,以纸碗为主体绘制的青铜鼎,用纸精心制作的越王勾践剑……
操场上,看展的同学一波又一波络绎不绝,老师们也被吸引纷纷加入看展的队伍中。七年级(3)班李元涵同学向同学们介绍起她亲手制作的北魏陶女乐俑:“制作这尊陶俑时,我发现人物神态等细节之处,很难捏出来,于是我采用‘刻捏结合’的方式,尽可能还原了雕塑的造型。”
七(3)班李孚裕嘉同学用3D打印笔制作的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简易却不简单。他边制作边思考:“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的设计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既防洪防潮,又要防野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令人赞叹啊。”
“竹简文书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千年流传的竹香墨韵,应该被我们好好传承下去。”七年级(1)班翁宇彤同学说。
围观老师们表示,这样的学科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创作中深深被古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所折服,为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而自豪。
该校副校长刘红表示,本次展览活动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促进语文、历史、美术等跨学科综合发展,实现学科间交融互通。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让保护文物、热爱祖国 传统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