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班主任骗“班费”屡得手背后是家长的“真”焦虑
发表于2019-01-17 15:36:51
摘要: 原标题:假班主任骗班费屡得手背后是家长的真焦虑 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总是十分慷慨;要钱给钱,要力出力,但这也给了骗子可趁之机。前不久,

  原标题:“假”班主任骗“班费”屡得手背后是家长的“真”焦虑

  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总是十分慷慨;要钱给钱,要力出力,但这也给了骗子可趁之机。前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不少台州学生家长气的牙痒痒的事情;骗子假借“班主任”之名,向不少的家长收取了68元的“班会费”,全台州有近千名学生家长被骗。(1月17日钱江晚报)

  据了解,从去年12月16日开始,派出所就陆陆续续接到不少学生家长的报案“有说交班费,也有说交买学习资料费的,金额不大,都是68元,而且‘套路’如出一辙:“冒充班主任—让家长交钱—退群。”从民警所述情况来看,“假班主任”的手段并不高明,甚至有些“拙劣”,但为何能屡屡得手,成功行骗?

  可以说,“假”班主任骗“班费”屡得手背后是家长对家校关系的“真”焦虑。很多时候,家长面对老师时不知如何“自处”。特别是受社会上一些关于师德师风失范事件的影响,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认为既然把孩子“交”到了老师手中,就该“矮人三分”,就该“言听计从”,生怕老师对孩子“另眼相看”,生怕孩子“吃亏受苦”。于是为了能“取悦”老师,家长不敢喘大气,不敢说大话,甚至有了“质疑”也不敢多一句“辩驳”,生怕因此老师会对孩子“另眼相看”。就像事件中,一个姓金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因为这件事,他们到现在都不好意思和孩子的班主任联系。”

  当然,我们不去否认社会中确实有一些无良无德教师的存在,正是因为此,才让“老师”这个词在家长心中变了“味”。但作为家长不能“因噎废食”的就去否定整个教师队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有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和老师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抑或“唯唯诺诺”抑或“怒发冲冠”。如此只能是让家校关系陷入互不信任,甚至“针锋相对”的“恶性循环”,最后“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

  其实,从现实很多实例来看,老师依然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依然是家长和孩子可以去信任、去依赖的“引路人”。特别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对于老师的一些言行,只要家长认为没有道理或是有不同想法,完全可以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不卑不亢的提出来。家长只有直起腰,与老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多一些“心”与“心”的“对话”,才能消除隔阂,“碰撞出”更多家校共育的“火花”。

  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为了防止诈骗的事情再度发生,不少老师家长的沟通群都“因噎废食”地解散了。但骗子行骗成功,错不在沟通群。正所谓“涉及孩子无小事”,沟通群的存在,不但能让家长获取更多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收费明细等信息,而且有时候还可以与家长在群里讨论一些学习问题,与老师请教一下教育问题,可以说,沟通群的存在不但节省了家长的时间精力,也能让家长更好的配合老师,履行好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责任。可以说,家长群在连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因此,急着解散家长群并非明智之举也非解决问题良策。作为老师,更多的该是去反思问题发生的原因,读懂家长对家校关系的“焦虑”,在与家长沟通交流过程中,不能把自己处于不容质疑和不可顶撞的强势地位“说一不二”甚至“一言不合”就将家长“踢”出群外。如此只能是让家校关系成为“死结”,难以解开。只有每位老师都能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多注重自己的言行,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更好地去落实教育公平,才能化解“焦虑”,让家长与老师“志同道合”共同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人”。(褚文静)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