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已经落幕,但关于考研的话题却并未退烧,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几日,部分高校接连被爆出自主命题科目考试出现低级错误。先是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错将答案当成考研试题发放,紧接着西南大学被曝疑似泄题,然后是电子科技大学试题内容与考试大纲出现偏差。余波未平又有网友爆料山西师范大学中国史试卷与去年雷同。
在我国,考研是全国范围内的人才选拔机制,事关高校发展和学生个人命运,公平、公正是其必然要求。而高校“相约”在自主命题中漏洞百出,虽然在事发后也及时发布了对相关科目进行补考的声明,并启动严查、问责,但“乌龙”考研所带来的对学校公信力的伤害却难以补救。除此之外,很难说再次补考能否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准。
高校自主命题,意义在于选拔出真正适合本学校、本专业的人才。并且在我国,“考研自主命题权”下放各高校已实行多年,为何“乌龙”事件在今年“集体爆发”?自然是有偶然因素,但多所高校同时出错,更多恐怕是高校对待自主命题的态度问题。从试题的命题、审核到试卷的印刷装封再到分发试卷,任何一个环节只要认真检查都应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但事实却是,环环有人把关,却每一环都失守,实在令人心痛。
透过“雷同卷”和“试题与考纲出现偏差”,我们看到的是命题老师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认真研究考纲要求,而是敷衍对待,将去年或别处出现的题目“照搬照抄”,这才有了严重违背科学性的考研试题。这背后或许与我国现存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有关,重视学术成果而轻教学事务。但无疑,这并不能堂而皇之的成为低质量试卷的理由,对研究生录取工作的随意态度和责任心的缺失或许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何杜绝考研“乌龙”事件,有网友提议自此取消高校自主命题,但笔者个人认为此行为无异于因噎废食,况且对于重视研究生录取工作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也不公平。事情已经发生,也许严肃追责、以儆效尤,以此唤起相关责任人对于命题的敬畏心和责任心,或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黄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