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发表了一篇关于《说不得碰不得:孩子们为啥容易“玻璃心”?》的文章。读罢让人感同身受,直击现代父母的心。
自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421”家庭模式成为诸多家庭的共同属性:家里有4个父母长辈,一对夫妻,一个小孩。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如“温室里的花朵”般呵护着,打不得骂不得,夸着长大,受不了一点委屈,容不得一丝懈怠。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在亲人们 的呵护与保护下成长。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随着孩子年纪的越开越大,当他们步入社会,与他人相处时,“玻璃心”的问题却出现了。
何谓“玻璃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所谓玻璃心,即小孩子从小在家人的保护与赞美下成长,但当他进入社会时,因为遭到种种挫折,承受之前没有过的批评,而心里脆弱,难以承受,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曾有家长坦言孩子越来越大,可心灵却越来越脆弱,“玩游戏只能赢不能输,一旦输了就大发脾气”、“在外面跟其他小朋友玩,受不了一点儿委屈”…..等等不得不让家长们担忧,孩子的未来何处何从?孩子“玻璃心”的存在又是谁的问题?
针对这种问题,我们没有理由责怪任何一个人,孩子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切不可将问题其强加给孩子自身或身边亲人,针对出现的“玻璃心”问题,我们应及时查找问题之源,避免此类现象成为社会通病。一方面,当“温室”里的孩子离开家庭接触社会进行公平竞争时,由于不再被表扬、赞美包围,没有了众星捧月的特权,会出现失落、挫败等情绪落差,由自信心爆棚变得很不自信。这些都是孩子们从小拥有的“表扬依赖”的倾向。出现这类问题实乃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当孩子面对问题,倘若身边亲人还是百般“呵护”、“安慰”,未结合孩子实际找到解决办法的话孩子很难跨越问题的束缚,玻璃心只会越来越脆弱,影响的更是孩子成长的未来。
“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 他们非常看重周围人尤其是老师的评价,只有在得到肯定后他们才如释重负。他们习惯于以周围人或教师的意愿作为自己行动的标杆,离开了教师的引领和周围人的评价就无所适从。”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人生之路的重要指引者,从小对孩子的夸赞和呵护要适可而止,适当的在孩子成长之路上伴些挫折和挑战,让孩子明白胜利的取得不是不劳而获的,而是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只有跨越这一难关才能破茧而出,收获成长和自信。
另外我们也要明白“玻璃心”是价值观的问题,过度的赞美,为孩子生成了一个虚假的个人镜像和虚假的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为此我们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构建自己的能力地图,在表扬孩子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具体问题上, 明确告诉儿童哪里做得好,为什么好,哪里需要进一步改进。这样可引导被表扬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而非自我赞许上。(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