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职校生岂能成为免费劳动力
“班主任说,那儿有网吧、健身房,每天的工作也很轻松,一个月还会给3000元工资。去了才发现,每天从早到晚组装灯泡,并没有工资……”近日,说起自己的遭遇,西安技师学院的一年级学生,15岁的李丁认为学校欺骗了他们。据调查,该工作说是“社会实践”,结果学生去了每天只组装灯泡,还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些同学不想干了,想回西安,遭到了拒绝。(光明网11.27)
类似安排学生去当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事件并非个例。我们经常听说有学校以“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的名义安排学生去工厂工作,但何种说辞都难以掩盖“压寨学生价值”的本质。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部分学生甚至是未成年,就如此次事件中的受害者李丁,15岁的年纪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是什么让学校冒着违法的风险为工厂“提供童工”?工厂有没有打通学校的重要“关节”?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清楚的是,多数学校在让学生成为“免费劳动力”问题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职校学生往往更注重培养动手实操能力的,让学生尽早实际操作,有助于增强学生进入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存在着完成人才定制、保障就业等的任务,这也给了校方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了完成任务才让学生出去工作。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属于弱势群体,只能任人摆布。
目前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尚存在一些缺陷,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他山之石”来进行弥补。以德国为例,德国职校对于学生的日常考核非常严格,对于学时、技术水平等都有明确的标准,不合格者将难以毕业。另外政府对于职校招生有大量的鼓励措施,负责招聘技工的企业也可以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这也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最后,德国人非常尊重技工这一行业,国家把技工与本科生归为一个等级,很多人的待遇薪酬甚至超过了办公室白领,这让技工感到非常自豪。
现阶段职校的“实践教学”缺乏标准与边界。职校生真正需要的是能够提高自身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实践机会,这也应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文:耿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