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锐教育收购北京巨人 业务互补借助巨人抢北京市场份额
精锐教育创始人兼CEO张熙在接受多 采访时表示,收购后,精锐和巨人两个品牌将独立运营,张熙将兼任巨人董事长。在刚刚结束的巨人员工会上,张熙就有表示,“既不会裁员也不会减薪,我们只会投入。”
业务互补,借助巨人抢北京市场份额
这次收购看起来突然,但非常符合逻辑。
精锐从2010年进军北京,经历了一波三折。当时,精锐通过1对1业务、至慧学堂攻克北京,但效果并不显著。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张熙曾表示,从全国来看,2011年,精锐在全国开了50家分校,但损失高达1个亿。后来精锐调整战略,放慢扩张速度,内修人才梯队,2015年在北京实现稳健发展,2018年,张熙亲自北上,将北京设立为总部,实行双总部策略。
摆在精锐面前的是,要想实现全国化目标,必须拿下北京市场,并且要以更快的速度拿下它。
从业务匹配度来看,现在北京巨人的业务属性和品牌知名度,非常符合精锐的条件。
巨人作为以班课业务见长的品牌,对一对一业务占比85%的精锐来说,是极大的补充。
作为成长于1.0时代的教培品牌,北京巨人经历了20多年完整的教培行业的发展。在鼎盛时期,2007年前后,北京巨人的用户规模顶峰达到了六七万人,是当时单体城市中最大的规模。
此后巨人面临了一系列的内部问题——2008年,曾投资巨人教育的启明创投着急退出;2014年7月,清华启迪正式控股巨人教育,后又经历多次名师出走,巨人始终缺少一个能够将整个公司带出逆境的方法,巨人需要一针“强心剂”。
在深度接触中,张熙说:“巨人之前在投入方面做的不错,就是市场投入几乎没有。”这些都被写入了张熙的未来规划中。
除了市场投入,张熙还将加大教师待遇、校区硬件设施等等的投入。
虽然在管理上,精锐和巨人是独立运营,但张熙也表示,在其研发中心后台,技术、教育云方面会打通;教研、师资也会打通。
用资本换时间,巨人能否支撑起精锐的梦想?
今年,精锐成立了独立的公司,负责收购业务。8月开始,精锐开启了整合模式,而且速度非常之快。先是收购了天津华英100%股权,主要拓展北方市场,特别是班课业务。同时双方将在产品类型和地域上进行整合,并进一步拓展双师模式和直播业务。
第二笔收购便是北京巨人。两笔收购的思路方向高度一致,但对北京巨人,张熙赋予了更多的期望,“巨人的品牌覆盖率,不止在北方市场,其加盟学校遍及全国。”
张熙的目标是:“要把巨人发展成全国性的班课 。”
精锐在大众市场,就班课业务这块还缺乏强有力的布局。张熙的构想是“双箭齐发”,精锐全力巩固高端市场,巨人在大众市场发力。
看待K12市场格局,张熙将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分开来看,对于大众市场,张熙认为:“目前,新三强已经形成。从规模上看,在北京,巨人和精锐加起来有10亿规模。”
张熙对未来的构思已经非常具体,“这对精锐未来三年的发展,对发展非常有帮助。借助巨人更快的进入北京市场,从而辐射全国。”
这是一个大的生态链的布局。精锐在高端市场有多元化布局,几条产品线非常强劲。
张熙说:“前几年,我们低估了市场成长速度,行业的整合趋势,比我们想象的快。”
因此,现在,精锐要用资本去换时间,张熙非常看重巨人的在教育行业的积累的时间底蕴,特别是在北京市场积累多年的口碑。
精锐收购了北京巨人,相当于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市场份额。据了解,北京巨人目前营收规模在6亿元左右。
这也意味着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市场份额。
那么,收购之后,巨人能否支撑起精锐的梦想?
1.0时代的巨人教育,在新时代下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班课业务的赛道上,新东方优能、学而思培优在北京市场有 优势,精锐要通过巨人撬动北京市场,接下来会面对很大的考验。
首先,对于任何一家收购公司来说,都面临内部的整合问题。
张熙认为,精锐已经在全国形成分销和布局。从资源共享的角度看,精锐可以在北京使用巨人的教研、师资、技术的研发进行全国性的扩张。
其次,1.0时代的巨人能否应对当下新的变化。
张熙认为,围绕现有的优势取长补短,精锐在标准化运营和管理的优势,将引入到巨人,对品牌和师资这一块继续升级,比如,按照精锐的对员工发展和晋升目标是,让员工的收入水平处在细分市场前30%的水平,这些也将在巨人进行打通。
“但精锐并不希望成为一家完全依靠并购进行扩张的公司,并购只是作为辅助。”张熙表示,“在收购巨人后,精锐的业务框架基本形成了,但也不介意会更好。”张熙透露,目前还有三四个项目正在,精锐的整合步伐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