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大教育押宝职教赛道,能否打一个翻身仗?
今年下半年,学大教育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布局步伐,不仅出资3亿元设立职业教育平台公司,还接连并购了三所职业教育学校。双减之后,学大教育虽然也在尝试多业务转型但是起色都不大,债务缠身之下,学大选择押宝职业教育,学大教育能否打一个翻身仗?
一、瞄准职教学历提升窗口期
经历了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学大教育选择“背水一战”押宝职教赛道。
学大CEO金鑫曾表示:“过去职教学历天花板基本是大专,现在职业本科要扩招不低于10%,应该是5-10倍升学本科的机会,这个巨大的变化让我们眼睛一亮。”
或许是看中了职业教育学历提升的窗口期,学大教育将加码职业教育赛道,并将落脚点选在了职业学校。
现在来看,学大在职教赛道的业务布局也主要围绕着“升学+就业”思路,一手抓就业技能培训业务,一手抓职教学历提升业务。其中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学大的做法是“进校”,在中职教育学校上,主要探索联合办学、托管办学、专业共建以及并购等模式;在高等教育学校上,主要有产业学院、校企合作等模式。对于非学历职业教育,则主要围绕技能提升和就业导向培训业务,针对这项业务学大计划出资3亿元建设职业教育平台。
在学大职业教育官网,可以看到醒目的标语“上学大中职,考理想本科”,面向不同升学方向,主要有普通高考升学班,职普融通升学班、艺考升学班、职教高考升学班、单招培训升学班五类中职升学班型。就目前而言,学大对中职升学业务有着更多侧重。
近年来,在政策红利下,职业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按照政策要求,下步将围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开展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两大重点,增强科技创新、社会资本等多种元素的参与程度。总的来说,社会资本进入职教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放宽,也为职教企业进校提供了更大空间。
尽管政策支持,事实上,对于想进校的职教公司们来说,其所要面对的挑战仍要远大于To C的职业教育培训。相较于非学历培训,学历教育部分也要求企业拥有更强的师资、实训设备等教育资源。
不过,进校的一次性投入能够带来持久的获客收益,此外,与职业学校深度绑定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职教机构盈利模式的稳定性,这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进校职教赛道非常分散,尚未形成明显的头部效应,总体来说,职教进校业务具有很大想象空间。
二、债务缠身下买了3所学校
“双减”过去一年多,学大教育的员工从14000人裁减到4000多人,关闭了300多个校区,学员退费数亿元。就目前来看,学大的冬天还未结束,此前融资的8亿多现金,也成了学大教育过冬的粮草。
短短两个月内,学大斥资2846万元收购了3所职业教育学校。其中,大连通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东莞市鼎文职业技术学校均为中等职业学校;大连通才计算机专修学校则是一所非全日制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此前,学大教育也与腾讯集团“腾讯云”、京东集团旗下京东教育板块、VR教育企业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等企业达成相关合作。
在大步拓职教新业务的背后,学大教育头顶还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紫光卓远的10.67亿元债务尚未还清。在经过多次展期之后,这笔借款仍活跃在学大的账上,现在距离下次还款期还有不到一年时间,如果一切顺利,明年依旧有望得以展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大“问题不大”,其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就要近5000万元,而这个数额比今年学大第三季度的净利还要高出一截,显然巨额债务连带着大额利息,已成为学大“不可承受之重”。
双减一年以来,学大的转型动作并不少,但受限于债务遗留以及业务偏科等问题,转型业务的进展在业绩上并没有得到明确体现。此时,押宝职教之举对学大来说意义重大,某种程度上,职教转型之路能否跑通,或将决定学大的前途命运。
三、职教符合学大基因,但转型成效仍待观察
在业内人士看来,开办职业学校是一门比较稳定的生意,也与学大教育的基因相匹配。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表示:“学大教育做职业教育的转型方向是对的,学大团队的运营和管理都比较扎实,职教方向的转型符合他们的基因。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有着稳定生源、稳定收入,是比较稳定的生意。”
巅峰时期,学大曾在全国拥有五百多家个性化学习中心,一度在A股K12教育公司中覆盖城市数量上位列第一,广泛的线下布局需要较强的线下运营能力做支撑。而目前学大收购的三所职业教育学校,虽与此前的线下学习中心有所区别,但日常运转同样也十分考验运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学大近期收购的三所学校中,其中两所都是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应的是高中阶段,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一样,也可以参加普通高考。在职教本科大幅扩容的大背景下,职教升学需求也将得到释放,而学大长于学科培训,高中业务在学大的整个业务体系中占比很高,学大可以将高中升学业务上积累的一些能力、经验往职教升学业务上做迁移。
职教业务布局战线长,短期来看盈利低,即便各项新业务发展情况良好,想从业绩回报中看到转型成效,还需要更多时日。巨额债务在身,新业务拓展必然“出血”,转型业务“回血”滞后,学大教育还在“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