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名“大学”成为学院追逐的目标,集中出现的“更名潮”引发了争议。有调查显示,64.9%的采访者认为与其忙于改名,不如提高科研水平。另外,部分高校在短期内接连改名也被质疑时“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反而丢掉办学特色。(12月19日 界面新闻)
纵观高校更名史,可以发现三项一般性原则:一是提高级别或档次,即中专升专科,专科升学院,学院升大学,大学生重点大学或211大学;二是高校名称中的行政区划从地方升为省,省升为大区,大区升为全国;三是高校的学科范围从单一学科、行业性升为多学科、综合性高校。
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高校更名情况逐渐增多,但不少高校却存在盲目追求升格和更名,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弱化的问题。高校扩招频繁,生源日益紧张,很多二三流高校纷纷更名,从高职摇身变为学院,从学院一跃成为大学。但大部分仅仅更换个招牌,而无论师资力量还是办学环境,却都没有多少实质性变化。一流高校并非通过一次次更名形成,那只是表面功夫,应该把心思放在办学实力的增长与办学方向的转型上,放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上。
儒家经典《大学》里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论古今,真正好的学校在于弘扬美德,在于关爱学生。少关注点“面子“,多关注点“里子”,这才是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真正的教育, 不是某些人的面子工程,也不是他们用来获取利益,满足自己和他人的形式主义。
高校更名,拉大旗,作虎皮,不从根本谈教育。使得许多地方专门学校动不动冠以全国性、跨省性的地名和空洞的科技、工业、文化的字号,相应的软硬设施都要废旧立新,造成了无形资产的严重流失和人财物的巨大浪费。高校应更多地致力于“苦练内功”,提高教育质量与科研实力,而不是在校名上努力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