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流动留守儿童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日益扩大,打工经商的人逐渐增多,这就催生出 “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目前学校留守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九点六,由于这部分学生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她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这种感情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而且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老人,所以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够,教育能力不足,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要破解“留守学生”这一难题,家长、学校、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但对“留守”学生而言,学校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学校以班级为核心,摸清“留守学生”数量,了解他们的状况,做好登记存档。
2、建立“留守学生代管家长制度”。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孩子“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职责是: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清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同时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3、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制度。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多与“留守学生”谈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让“留守学生”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4、学校结合实际,与家长、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家长、“监护人”进行有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进行隔代教育讲座,让“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学习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学生”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建议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亲情。
5、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校长、班主任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留守学生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6、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训练,组织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开放学校阅览室、图书室,使他们找到灵魂的寄托,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演讲比赛、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留守学生”的心声征文比赛等,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让“留守学生”课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积极向上。
7、成立“心凝之家”,积极开展心理辅导。“留守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心理断乳期”,但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从社会学的用度来看,人要真正实现社会化,也就离不开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校成立了“心凝之家”这一组织,同时切实利用好班主任,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他们以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学校教师要随时随地倾听留守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
总之,学校把关爱“留守学生”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种责任,将关爱“留守学生”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以此带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强化。学校先后被授予“省育德先进校”、“思想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省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等光荣称号。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敦化市七小学家长学校将努力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王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