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叽叽喳喳”的童年 被培训班取代
近日,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显示,儿童参与课外班日常化,课外班已成为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儿童课外班参与的比例为60.4%。暑假选择报班的比例为58%,国庆节为34.2%。在课外班支出上,儿童平均每年课外班的花费为9211元。
在微博上,《中国青年报》的话题“六成中国儿童报课外班”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阅读量高达453万。在评论区,不少家长纷纷吐槽孩子上课外班的花销和时长。有些网友调侃道,这个统计数据包含了农村学生,受地域等条件限制,农村儿童可能报班会不方便。如果调查城市学生,报课外班的比例该是99%以上。
其实,俗话说“有松才有弛”,只有学生在寒暑假得到充分休息、娱乐,才能在下一个学期内接受更大的学业压力和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的假期,既给老师休整的机会,也给学生学习喘气的空间,使其养精蓄锐再学习。除此之外,上个世纪中国教育学家潘光旦在《潘光旦与自由主义教育》一文中,谈到了学校为什么要放假这个话题。曾说“近代教育制度,虽然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是:不仅不能照顾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特殊爱好,反倒可能把他们变成千人一面的‘产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创立现代教育制度的人们才在两个学期之间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假期,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
但事与愿违,近些年由于就业竞争的加剧,加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造成了许多家长的焦虑心态逐年增长。为了拼赢“起跑线”,众多家长带领孩子与时间赛跑,向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要时间、抢时间,不惜花费巨资,让孩子每天奔波在上辅导班和去下一个课外培训班的路上。
试问如今的家长,谁都有过童年,谁都有过“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童年,玩泥巴、打水仗、弹球球等看似粗俗,但其实是培养孩子交际、动手、协调等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不输于现如今的夏令营等高耗资培训班。童年本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那些光阴,最想拿真金交换的时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或者是一技之长虽然重要,但凡是都要讲究一个度,如果孩子对音乐、书法、绘画、武术等感兴趣,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送他们去兴趣班。但是,即便是孩子自己爱好,每天一个单元也就够了,无须天天泡在里面。如果孩子不想上“班儿”,那就可以“放任”孩子去玩,旅游、交际、逛公园、游戏同样也是学习,而且对个性发展而言,是更好、更重要的学习,更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使孩子发现创出异于先人、现有知识库里没有的新想法、新思想。
家长的焦虑不要让孩子来“买单”,孩子的童年更不要被培训班所“取缔”,孩子会“玩”,未来前程才更光明、更远大。任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