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提出“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然而,一些地方兴趣班与考级机构打着“国家认证”“升学加分”的旗号,鼓动、暗示家长提早抢占“升学优势”。(半月谈,7月30日)
暑假期间,与夏日高温一样火热的就是孩子们的“补习热”,或是早出晚归、挑灯夜读,奋斗在一天的两端;或是背着大包、提着小包,奔波在家与兴趣班的两点一线间。家长们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培养孩子特长,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当兴趣班和考级考证、升学加分绑定时,这样的兴趣教育可能就与初衷背道而驰,教育成效更是大打折扣。
“大水漫灌”式的兴趣培训只会让功利化冲淡孩子的兴趣。面对动辄2个小时的跆拳道考前集训,长春一学生对父母抱怨道,“妈妈,考级有什么用啊?我好累!”本应充满乐趣的兴趣培训,结果却成了孩子们埋怨甚至讨厌的负担。尽管如此,家长们依然乐此不疲地将孩子送去培训班。这不仅强行让孩子们一起分担家长的“升学虑”,更让兴趣班有机可乘,抓住升学率“打旗号”“做文章”。长此以往,只会让家长陷入“真假难辨”的宣传圈套,形成功利化兴趣教育的恶循环。只要能帮助孩子升学加分,跆拳道、棋类和美术等兴趣班直接洒向孩子,结果却是揠苗助长,浪时间精力,更让孩子对真正的兴趣失去了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启迪思维、开发潜能,提高创造性能力;学习新知、强身健体,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古往今来,在兴趣中成长、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苹果从树上掉落,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王羲之爱好书法,洗笔成墨池造就一代大书法家;陈景润对数论饶有兴致,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他们的成功,凸显兴趣的重要性,更要看到好的兴趣并非随机抽取或他人选择的,而是遵从本心、发自内心、因心而兴的真“心趣”。
真正实现兴趣育人,离不开多方共同的努力。首先是正确教育观的培养和树立。家长们要正确认识兴趣培养的规律,转变急功近利地兴趣教育应试思想,摒弃兴趣“分数论”“结果论”,真正让孩子发展爱好、修身养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庭教育科学和理性程度,引导家长开展孩子想学、爱学、好学的兴趣教育。其次是兴趣班和考证考级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让兴趣班严格按照要求办学,坚持因“心”施教,提供适合孩子的兴趣教育,严禁“升学加分”等虚假宣传。严把师资关、考核关与质量关,坚决防止替考、跳级和押题等乱象,确保公正性和权威性。最后要强化监管,《意见》落实需要双向互动,而不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句否认证书与升学挂钩简单了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重点打击培训、考证、考级、竞赛、择校形成的产业链条,努力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兴趣应是孩子自发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绝不能成为“起跑线”上盲目从众的一时兴起,更不能演变为“升学加分”的一时冲动。推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让兴趣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堂“启蒙课”。(张瑞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