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出现不少替课替考的现象。有学生替别人上课,每月收入数千,替上的课以公共课和选修课为主。替课替考现象还催生了中介,称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人来替课,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7月10日《新京报》)
替课替考也催生了一批专业人员,并获得了不低的报酬,若不加有效的干预与整治,纷纷效仿之下,此风必更加难以遏制,替课替考一旦成为常态,不但会增加治理和管理的成本,大学生的学业状况也难以达到预期,而且会颠覆诚信基础,让莘莘学子对轻易越过诚信底线,内心的规则敬畏也会荡然无存。若是未来接班人是失信者,如此后果难以让人接受。高校替课替考的现象尽管属于少数,但也必须做到“勿以恶小而纵之”,对其听之任之而应加强重视,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惩戒。
此外,还要在课堂质量上找答案。在替课替考事件中,学习和课堂成为大学生认知中不重要的甚至是可以放弃的选项。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承担教学管理任务的高校和教书育人的教师,更要深入思考如何“修好渠”“种好田”、上好课这一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段正在逐步向“00后”和“05后”过渡,他们在生活、学习、成长环境等各个方面展现的群体属性和全新特征对新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提高课堂质量需要教师有高深的知识学问、高超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让课堂散发“真理的味道”,绽放“知识的光芒”,释放“温暖的力量”。
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既是维护教学秩序、保障教学效果之关键所在,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题中之义。因此,学校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规范教学秩序、查找管理漏洞、理清存在问题。要严格执行课堂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对寻求替课替考和受雇替课替考的学生早发现、早管理、早处理,提高违规门槛和成本,必要时建立失信档案,以正学风,以儆效尤。
如果上课可以替、学习可以替、考勤可以替,长此以往,也就替出了习惯,替出了理直气壮,替出了习以为常,替出了一个畸形的人生。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于人而言,诚信是立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若失去了基本的诚信,则也失去了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资源,也就注定难以获得成功。一个社会和国家也是如此,失信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成为严重的灾难。(程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