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某中学文科重点班的应届毕业生近日联手打出“暑期精品课程”招生广告,在社会上引发争议。这份在网上流传的招生广告称,“师资优质有保障”“高考成绩优异,数名同学考取清北人复等优秀高等学府(预录取),更有泉州市文科总分第一名加盟”“学习方法系统成熟,向即将步入高中或是已进入高中学习却不得要领的同学们分享宝贵学习经验”。(7月3日《中国青年报》)
参与举办培训班的十多名学生中,包括了今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的第2名、第3名、第4名和第8名,高考总分从668分到660分不等,均被北京大学预录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高考学霸培训班”。如此雄厚的“师资力量”对于初高中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无疑就是最好的广告,想必前来报名者不会少。
有人指责这些高分学生急于变现,太急功近利,这样的指责是一种不必要的“道德洁癖”。既然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好事情,本应该受到各方的肯定与支持才对,为什么反而招致很多批评与质疑的声音呢?质疑者一方面觉得这些高考学霸举办收费的暑期培训班过于急功近利,有急于把“高分学霸”进行变现的嫌疑;另一方面就是觉得他们私自组织培训班,没有资质,不合法。
有必要看到,该培训班由学生发起,开办时间短,辐射范围亦有限,与一般的专业化市场类培训机构有着本质区别。拿开办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标准来一刀切,着实有点“小题大做”了。因为它虽然是收费的,却很难被界定为是盈利性质。事实上,每年不少学校或机构都会组织高分考生与学生、家长的见面会。一定程度上,学霸们利用暑期办培训班,也可看作是将这种多由学校或者第三方机构牵线的交流经验会,变成了自己来“运作”,尽管不再是无偿的,却也可能变得更系统、更有效。
对于这些高分学生来说,能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学弟学妹们有所教益,又能从中赚得人生的“第一笔钱”,体现了知识价值、劳动价值,还锻炼了自己,这样两全其美,有何不好?不仅不应指责,还应给予鼓励。(程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