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儿子休学后,我才明白:这种病,比抑郁可怕100倍
发表于2025-03-31 19:19:45
摘要: 原标题:儿子休学后,我才明白:这种病,比抑郁可怕100倍 读高三的儿子休学了。 曾经以成绩为傲的他,突然变得很迷茫。 情绪低落,对学习兴趣减退,

  原标题:儿子休学后,我才明白:这种病,比抑郁可怕100倍

  读高三的儿子休学了。

  曾经以成绩为傲的他,突然变得很迷茫。

  情绪低落,对学习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整个人非常低沉。

  为了帮助儿子,我带他跑了很多家医院。

  心理科、消化科、精神科,每个科室都查了一遍。

  直到有个心理科医生告诉我,儿子并不是抑郁,而是得了“空心病”。

  这个词由北大副教授徐凯文提出,简单说就是:

  什么都做不下去,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考大学……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得“空心病”?

  01

  最优秀的孩子

  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徐凯文认为,越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得“空心病”。

  这是因为,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心中,成绩,往往成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

  他在北大做过一项调查:

  北大一年级中,接近一半的学生有空心病,30.4%的学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之前从北大退学的学霸常书杰,就是“空心病”的典型代表。

  2015年,常书杰以全省理科第八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然而,这样的开篇,并没有让他一路走向辉煌。

  大学和高中不同,宽松的教育环境,多元的评价体系,精通各项技能的同龄人,将常书杰的价值观狠狠击碎。

  他一下失去了方向,努力的人生不再有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无奈之下,常书杰只好沉迷游戏,重新做回“天才”,短暂逃离现实,直到大三主动退学。

  与常书杰类似的孩子不在少数。

  尤其是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青少年,更是“空心病”的高发群体。

  上大学之前,孩子的价值评判标准只有学习,一旦成绩波动,很容易失去支撑。

  上大学之后,成绩不再是衡量个体的唯一要素,评判转换,学习变得毫无意义。

  加上孩子内心无处倾诉,情绪长期被压抑,最终走向崩溃。

  可怕的是,虽然“空心病”在成绩好的孩子身上更常见。

  但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被这种病缠绕……

  02

  造成“空心病”的元凶

  有些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就是矫情、想太多。

  动不动就抑郁,觉得人生没意义,活着没意思。

  他们不理解:

  吃饱穿暖,要钱给钱,还要什么价值和意义?

  “空心病”的确和抑郁症很像,很多孩子因情绪低落,休学去医院,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不同的是,“空心病”无药可救,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人格不完善,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为什么活着。

  造成“空心病”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找到端倪:

  第一,高期待、单一化的外部环境

  在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体系中,“学习好”大于一切。

  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造就了考试机器一般的“空心”孩子。

  仿佛只有考出好成绩,才是父母眼中值得骄傲的“好”孩子。

  电影《阳光普照》的主角阿豪,就是被教育和家庭环境压垮的“空心”少年。

  他成绩优秀,优秀到让弟弟嫉妒,父母把他当成唯一的希望。

  可是,他得不到任何情感关注,24小时都活在“阳光下”,像一个摆件。

  这样的折磨,最终把他逼向死亡。

  没有人可以一直活在阳光下,孩子不是学习机器。

  成绩是他优秀的证明,但不是唯一,他也需要喘息。

  第二,缺乏真实感的自我成长环境

  现在的孩子,从小在电脑、手机充斥的网络环境中长大。

  正如心理学家陈默说:

  当今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

  从小到大,孩子的现实生活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于是去虚拟世界寻找价值。

  理由很简单,现实世界是由家长引领,虚拟世界却可以按自己的心愿前行。

  但是,与现实联系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排斥感也会随之产生:

  我不想听从你的安排考大学;

  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事可以做;

  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活着好累。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空心病”吞噬,失去精力与活力。

  03

  如何拯救“空心病”的孩子?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孩子患上“空心病”,是因为失去了价值感。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回自我价值。

  这三个办法,可以缓解孩子的“无意义感”。

  1、拒绝设限,保留孩子的成长空间

  每个孩子身上,一定有他独特的地方。

  如果孩子的生活只剩下学习,被催促着不停往前跑,跑进大学,他们的精神支撑也就垮了。

  孩子会疑惑:这就是我寒窗苦读十二载的结果?

  清华大学的教授彭凯平说:幸福来自于真正的自主。

  家长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给孩子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帮孩子找到意义,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无责任感的人生,体会不到现实的实际变化,自然也是空洞、虚无、无意义的。

  2、关注心理状态,不以成绩论英雄

  “空心病”,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疾病。

  如今的孩子,成绩、才艺优秀得发光,内心却无比孤独。

  情感得不到关注,内心不被“看见”,无法获得情感支撑。

  共情孩子,并不是简单说一句“我理解”。

  而是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处境,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情感。

  心理咨询师陈晶晶提出了“共情四部曲”:

  接纳—倾听感受—认同需求—引导表达。

  只有每一步都做好,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内心被填满,减少空洞迷茫。

  3、强化现实联结,丰富生活体验

  环保专家李伟文曾发出疾呼:

  “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没有见证过生命的诞生和衰亡过程,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加强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联结,才能增强孩子对生命、生活的感知能力,破除“无意义”“无价值感”。

  武志红老师说的一句话,特别动人:

  在这个鸡娃成风的时代,培养一个“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孩子,就是最成功的育儿学。

  家长要谨记:

  别让孩子成为空洞麻木的学习机器。

  别让孩子掉进迷茫、孤独、无意义的陷阱。

  别让孩子成为“空心病”的无辜受害者。

  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才能养育价值和能力强大的孩子!

投稿:qingjuedu@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