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个残忍的育娃真相:家长的期待多是微妙的暴力!
发表于2025-03-25 22:14:54
摘要: 原标题: 一个残忍的育娃真相:家长的期待多是微妙的暴力! 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边打败孩子。 孩子叛逆了怎么办?

  原标题: 一个残忍的育娃真相:家长的期待多是微妙的暴力!

  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边打败孩子。

  孩子叛逆了怎么办?

  孩子写作业总是拖延怎么办?

  孩子总是要奖励怎么办?

  …………

  上篇文章中,《两会中的这俩“新提法”,很多家长都忽略了》提到了“学习的情绪价值”。

  很多家长反馈,除了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情绪价值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会面对很多的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林文采说,心理营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今天,我们通过深度刻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画像,再从心理学的角度,拆解家庭教育过程中容易陷入的误区!

  家长的期待

  很多时候都被用坏了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非常擅长雕刻。

  有一次,他利用象牙雕刻出一个美女,作为他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爱与期待。最终,爱神阿佛洛狄忒被他的真诚所感动,赐予了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和“雕像”结为了夫妻。

  非常期望某件事,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这种效应被心理学家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也偶尔出现。比如,老师寄予很大期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测试,他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有明显提高。

  但是,现实中,更多的期望却是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现代社会失效了?

  并不是,只是我们错误地运用了皮格马利翁的“魔法”,将期待的动力变成了压力,甚至是一种“微妙的暴力”。

  家长给孩子加油鼓劲,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循序渐进,设定阶段性目标,一步一步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很容易犯错。

  比如:为了鼓励孩子,给予各种奖励,从电子产品到零食大餐再到金钱红包,无所不用其极。

  而在心理学家看来,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孩子的“内驱力”。但过多的奖励,伤害的却是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孩子逐渐将学习的目标与奖励画上等号,一旦奖励减少或消失,学习的热情便如潮水般退去。

  眼看奖励这招不能用了,很多家长又开始给孩子上价值,讲大道理。

  可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从心理学方面来看,这种叛逆思维,被称为“白熊效应”,你越不想让他去想白熊,他的思维就越容易去想白熊。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和孩子对着干,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坚定和孩子站在一起。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边打败孩子。

  孩子的学习压力,是如何产生的?

  站在孩子的一边,你会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那么,学习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个有关记忆力的实验。

  结果发现,对于未完成的事情,我们的大脑记忆力会更加深刻,这种现象,被称为“蔡氏效应”。

  “蔡氏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孩子来说,它会制造学习的焦虑。

  课程多到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历史事件,像一座座压在心头的大山,即便如此,还要给孩子报各种班。

  繁重的学业,大人想想就头大!何况孩子?

  所以,那些写作业磨蹭、拖延的孩子,他们本身就不轻松,相反,还会在未完成事务的影响下,加深记忆,直到变得焦虑、烦躁和紧张。

  这时候呢,需要发挥“蔡氏效应”积极的一面,用好了,会变成学习的驱动力!

  学霸家长指导孩子写作业,总是由简入难,这样的效果,事半功倍。

  因为,当孩子从他擅长的事情入手,在快速完成的同时,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促使孩子接着投入学习状态的“内驱力”。

  还有,预习。

  帮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会豁然开朗,加深记忆。

  “蔡氏效应”告诉我们,学习要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这样学,就不会那么累。

  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巧用“21天法则”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学霸虽然不同,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是相似的。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的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养成?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习惯形成需要18——254天不等,而在行为心理学中,大脑构筑新神经通路,至少需要3周持续刺激,这就是“21天习惯养成法则”。

  这是一项可以复制的系统工程。

  我们研究了多个学霸的学习经验,总结出以下技巧可供参考:

  1

  时间管理:从小把握“时间颗粒度”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自我管理”的核心是“时间管理”。而时间颗粒度越小的人,越容易成功。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段子,如果巴菲特走在路上,看到脚下有100元,他应不应该蹲下身去捡?答案是:不应该。因为巴菲特一秒钟的价格,早已超过这个数。

  现代企业家如雷军、马斯克也采用类似方法,将时间切割成“15分钟单元”“5分钟单元”,每一个时间盒子都有任务。

  孩子自控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时间观念薄弱。心理学家建议,可以准备一个5分钟沙漏,要求孩子“沙漏流完前不许离开座位”,即使发呆也要坚持,逐渐延长至15分钟,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青少年时期,正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候,只要孩子在有效的时间内做正确的事儿,就已经超过了大部分人。

  2

  神经适应:努力培养“微习惯”

  习惯,是由很多“微习惯”组成的,这些微习惯可以更加轻松的完成。

  村上春树坚持跑步三十余年,秘诀竟是“今天穿上跑鞋就够了”的日课哲学。

  孩子有了时间颗粒度的概念,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规划学习时间表,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完成任务后,可以听听音乐,给神经通道一些奖励。

  实在没有完成,也不要气馁,可以建立“习惯银行”,忙碌时可存取任务量,今天多学20分钟,明天可少学10分钟。

  只要每天做好这些小事,时间的复利魔法就会悄然启动。

  3

  环境支持:家长要做“可见的学习者”

  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赖于家长的积极配合与良好的家庭环境。

  心理学中的“社会促进效应”揭示:当个体处于群体环境中,工作效率会提升30%——50%。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在开放空间学习的孩子,专注力持续时间是独处时的1.7倍,这正是学霸家庭不约而同拆除书房围墙的秘密。

  所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观察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可以在书桌旁设“情绪角落”,放置解压玩具、笑脸贴纸等,当孩子烦躁时允许按按钮暂停3分钟,用玩具发泄后继续。

  孩子完成小目标后,及时给予反馈,用简单的表扬代替滞后的物质奖励。

  在学习过程中,少下命令,多用“选择题”,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总之,用“21天法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我们的目标也不是苛求完美,而是让孩子体验到“持续行动带来的改变”,而当他发现他可以做到的时候,这种满足感,就是他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结 语

  家庭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李玫瑾教授说:“教育的核心不是角色分配,而是功能互补。”

  家长,应该放弃大家长的角色,和孩子做朋友,多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为孩子提供心理营养,不是“打鸡血”,而是通过心理学规律重塑学习体验,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尊重,并在探索中建立自信。

  《少年行》,作为《阳光少年报》推出的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一直关注于孩子的内心需求,从孩子的好奇心出发,以孩子的视角引导孩子“与世界见面”,用人文精神滋养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投稿:qingjuedu@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