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体育八条”到“健康第一”,如何让孩子在运动中健身又健脑?
从“体育八条”到“健康第一”,如何让孩子在运动中健身又健脑?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1994年秋天,我去南京拜访了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她写了三句话赠我:“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疵品,体育不好是废品。”
多少年过去了,这“三品”之说如警钟一般,一直在我耳边长鸣。令我深感忧虑的是,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而教育为什么总在源源不断地制造“废品”呢?
体育是强体之育,更是强心之育。
体育不能只是局限在个人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活动,而应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分,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但在中国的现实是,很多父母重视孩子的营养,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唯独不够重视孩子的体育。
为此,北师大体育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的告诫值得我们谨记:“体育是关系到一个人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事情,一定要让运动成为终身的好习惯。”
当我在孙云晓网站主持教育话题讨论时,常有网友问我的家教得失是什么?我坦言道:“最大的失败是忽略了培养女儿的运动习惯。”
客观说来,我并不是一个运动型的人,除了游泳和散步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体育爱好,更不具备运动特长。进入中年以后,为了健康,我坚持爬山和散步,并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可是,当我每次约女儿登山,女儿都干脆地拒绝了,说:“登山?多没劲呀!”
我回忆往事,发现在女儿幼年,虽送她进过游泳班, 却未能坚持长久,而别的运动更是很少问津。久而久之,女儿与我一样,习惯了安静地读书写作,而不习惯运动。
每逢大考,如有体育项目,都成了女儿的难关。这时,她只好“急来抱佛脚”,拉我陪她练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和长跑。一次,她站在沙坑前,想着1.80米的距离,感叹说:“天呀,这么远?鬼才能跳过去!”
其实,女儿有运动潜能,经过突击苦练,1.80米也跳过去了。但是,一旦通过考试,她便把运动置之脑后。
我注意到一项研究成果认为,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不爱运动,长大了很难养成运动习惯,这对生命的质量显然会有不利的影响。我很惭愧,女儿未养成运动习惯,与父亲的失职有关,因为在孩子的体育方面,父亲具有特别重要的责任。我衷心希望广大父亲以我为戒,教育孩子从体育开始。据专家介绍,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不少于30分钟的人,才算得上体育人口。作为父亲应以身作则,并培养孩子成为体育人口。
体育绝非头脑发达、四肢简单,而是强心强志之育。
正如文章《体育之研究》所写:“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所也”,“无体者,则无德智也”,车都没有,载什么知识,载什么道德。所以毛泽东接着说:“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我们在采访毛振明教授时,他这样告诉我们:
“人类的认知有三大类,一是概念认知。比如,水在化学老师那里叫H2O,H2O在哪里?谁也无法用肉眼看出来。很多学科就是用概念的方式来解释和认识世界的。
第二种叫感官认知。假如让你给盲人下一个概念:什么叫红色?那简直是不可能的。红色有概念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有感官才能了解。这类学科包括音乐、美术,靠敏锐的感官去体会。
在体育中,有和以上两类完全不同的认知,这就是第三类认知,即运动认知。比如,教练说“出手要快”“用力点”,到底要快到什么程度?很难确切地解释,只有经常训练的运动员才有体会。
还比如,运动员离得很远就能将球投进篮筐,而且,他一出手就能知道球是否能够进去。这就是运动员的身体认知。
怎样理解“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说法?其实。运动员的头脑不简单,就是可能文化课学得少了。参加体育训练后,运动员会特别累,第二天还要接着训练,很难再有精力学更多的文化课了。有人质疑“刘翔到底有没有文化”,我想要是有那么多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知识,他就不是刘翔了,也不可能拿冠军了。人们要刘翔拿体育冠军,就不要拿文化的标准来衡量他,每个人的才能是不同的。傻子是当不了运动员的,更当不了冠军。”
有一位妈妈带女儿进健身房的勇气是值得我们赞许的。
这位妈妈的女儿叫小娜,现在的她经常作为学校的联欢会上的主要表演者为大家表演健美操,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活力与自信。
小娜不会忘记自己在14岁的时候,第一次跟妈妈走进健身房时,那种不自然、也害怕自己被人笑话的感觉。小娜从小体质就弱,用妈妈的话说是“吃药长大的”,一到冬天就没完没了地感冒,请假休息吧,耽误功课;不休息,也是什么都学不进去。
后来妈妈鼓励小娜到健身房练习健美操。妈妈听教练说过,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能锻炼人的心肺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通过训练,妈妈自己也感到,健美操还是一种特别适合培养良好体态的运动。所以,妈妈决定给小娜办一张健身卡,每星期至少带她来练一两次。
刚开始练习时,小娜由于长时间没有这么大的运动量,浑身上下每一块肌肉都是疼的。她很想放弃,但妈妈鼓励她说:“这是正常现象,很快就会过去了。我都坚持下来了,你还不行吗?”在妈妈的帮助下,小娜终于坚持了下去。
久而久之,小娜竟然发现每次跳完健美操,感到身体特别畅快,再学习时也有精神了。令妈妈感到欣慰的是,小娜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经常感冒,体质增强多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明智的父母无不把体育放在首位。
思想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认为“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家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是使敌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说到人,鲁迅说“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鲁迅唯一的儿子海婴“健康、活泼、顽皮,丝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可以说,鲁迅教育其独生子女亦遵循“先兽其身,后养人心”的规律。
我以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体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父母如何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选择适合孩子的运动方式?我的建议是:
1.如果您发现孩子不太合群,不习惯和同伴交往:
您可以建议孩子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逐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周围的群体交往。
2.如果您发现孩子有些胆小、做事怕风险、容易害羞:
可以建议孩子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进行锻炼,如游泳、轮滑、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胆小等心理障碍,战胜困难。
3.如果您现孩子经常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那么就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拳击、跨栏、跳远、跳高、击剑等活动,这些项目的活动,对于锻炼人的果断性具有很大作用。
4.如果您发现孩子性情急躁、爱冲动:
最好能多带孩子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骑自行车、射击等需要考验控制力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人稳定情绪。
5.如果您发现孩子的自信心不够强:
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做广播体操等活动。坚持锻炼一个时期以后,您会发现,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6.如果您发现孩子做事不能正常发挥、容易紧张:
就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锻炼孩子冷静沉着应对比赛的能力。
7.如果您发觉孩子好逞强、爱自负:
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如跳水、体操、马拉松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给孩子找几个对手,让孩子懂得“天外有天”的道理。
孙云晓生活感悟:
1.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约翰-瑞迪提出“运动改造大脑”,我问他把体育成绩作为升学考试标准之一是否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运动习惯?他说美国青少年热爱运动与升学考试没有关系,而是因为童年就养成了运动习惯。但是,哈佛的学生如果游泳游不到1.6公里,是不能毕业的。终身运动终身受益。
2.带孩子看看火热的足球比赛,可以给人生积极而丰富的启示。体育运动绝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世界杯极为深刻地告诉我们,生命的张扬、团队的合作、规则的遵守、意志的顽强、荣誉的珍惜,这才是运动的灵魂。人们之所以热爱运动,因为运动可以健身、可以健脑、可以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