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发表于2024-11-04 17:52:35
摘要: 原标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最近,很多时候会有这种感受: 从公园回家,儿子不像以前非要跟我一起,而是自己跑

  原标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最近,很多时候会有这种感受:

  从公园回家,儿子不像以前非要跟我一起,而是自己跑在前面,时不时回头确认我还跟着,就又大步向前跑去;

  接他放学,他已经可以自己穿过马路跑回小区;

  休息时,他也能自己去楼下找小朋友玩……

  小朋友不再黏着我,有点失落,更多的还是开心:黏人的小孩终于发现自己本就有“翅膀”啦!

  小孩管这叫自由,父母管这叫独立。

  独立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予满满的爱和安全感;当孩子发现自我并有力量发展自我的时候,父母则要学会后退一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经历,孩子会一步步迎来“蜕变”,变得独立自主。独立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且不管你想不想让孩子独立,他都会自发地追寻独立。

  孩子从两到三岁开始就有强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欲望,走路还晃荡的小小年纪,“不不不”却说得铿锵有力。这时候他们会逐渐完成与父母的“心理分离”。

  两岁左右,孩子的自主意识开始萌芽,对周围世界产生探索冲动,初步有了“自我”与“需求”的概念。

  七八岁时孩子的逻辑性变强,希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我长大了,请允许我做主吧!”所以才会和父母唱反调、辩论甚至抗争。

  十几岁的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强烈爆发,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就是打破“原我”获得“新我”的过程。

  避免这几个走向独立的误区

  1. 不敢放手

  “你还小,我来吧”,是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实很多事情他们可以做到;

  “你都会,为什么还是做不好”,是高估孩子的能力,很多事情他们暂时还不能做好。

  “厨房太危险了,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再来炒菜。”

  “这衣服穿反了,你还不会穿,等长大了再自己穿吧。”

  “拖地你还拖不干净,你还是去玩吧。”

  因为害怕危险、害怕麻烦,父母有时会无视孩子的好奇心和为走向独立而试图迈出的小脚。

  2. 不辅助

  “妈妈,这个扣子我系不上……”

  “这么大了,自己穿衣服都穿不好。”

  其实,衬衣最上面的扣子确实不好系。

  “妈妈,能帮我穿一下袜子吗?”

  “不能!你自己不是会穿嘛!”

  新买的袜子瘦瘦的,他确实还不能顺利穿好。

  “洗个脸弄得到处都是水,就不能小心点?”

  能自己洗脸本身就是进步,可细节上还在意不了太多。

  父母有时会习惯性觉得:“独立就是独自完成,不麻烦别人。”但实际却不是这样,在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过程中,父母的辅助很重要。

  3. 没做成就是不独立

  孩子拖地,可是并没有像妈妈一样把家里的所有地面拖干净,甚至还留着难看的水渍;

  孩子给自己的玩具换电池,即便分清楚了正负极,也有可能摁不进去或抠不出来;

  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肯定有乱糟糟不整齐的阶段。

  其实,这些尝试的过程,都是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4. 逼着孩子过早独立

  有一些孩子习惯性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他们自立自强,好像所有的事都可以自己做。

  他们知道父母喜欢懂事的孩子,而他们也好像很擅长表现出一种“独立”“不麻烦别人”的模样。

  其实,这种让人心酸的独立,很大可能是太多次的求助被拒绝累积的失望或逞强。

  让孩子学着自主学习与成长

  一个人的独立,不仅指自理能力,还包括主动思考、积极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孩子的动手探索能力、决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能否更自主地学习和成长。

  1. 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他在紧急情况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韧劲去迎接挑战。”孩子非要自己倒大米时,我也万万没想到能撒得满地都是,他非要自己刷碗时,我也想不到他能把半截衣服都打湿。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孩子独立的最佳时机,就是当孩子愿意尝试的时候,学会“放手”。只要孩子开始想尝试去做一件事,哪怕看上去有点难,哪怕刚开始失败、一塌糊涂,也尽量让他去试。前提是一定保证周遭环境的安全。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

  2. 充当孩子的“支架”

  孩子总是要向上走的,父母需要充当他们的的“支架”,给他们搭梯子和台阶,从旁给予适当的辅助,帮助孩子一步步提升。

  在“支架”的帮助下,孩子很容易取得进步,获得成就感,当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起来后,他就不会惧怕遇到的难题。

  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也是帮助孩子独立的方式。例如,孩子不愿意自己穿衣服,家长可以把衣服的正反面先分好,只把最后最关键的一步留给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享受成就感。

  在父母的帮助下,分解了任务难度,使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去获取更多独立的经验。

  一开始要做什么事,是很难一次就做好的,指望一次就学会,还是不太现实,指望实践一次就高枕无忧,那也是高兴得有点早。一定要多多练习。正是不断反复去积累经验的过程,才是学习的过程。即便要无数次收拾烂摊子,也要给予孩子机会。

  3. 让孩子自己选择、做决定

  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指出:“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穿什么衣服、选择晚饭吃什么、买什么样的文具、放学先玩还是先写作业、假期计划……

  不要害怕孩子会把一切搞砸,对于每个人来说,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因为父母的不干涉,孩子能拥有完整的自我,能有机会选择一条自己最喜欢的道路。

  4. 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直面和解决问题

  当孩子打破杯子,父母要教会孩子的应该是接受杯子已经碎了的事实,然后拿起工具收拾残局。

  当夫妻之间有矛盾时,父母教会孩子的是积极沟通,平和表达各自的看法,接受不同,合作共赢。

  在孩子面前,父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能够给孩子带来长远的影响。这就是言传身教。

  5. 独立而不孤独,重要的是守护好边界感

  能放手让孩子追寻独立,其实是在建立边界感:这事是你的,你来做,我不用代劳;那事是我的,我来管,而不是推脱给你。

  真正的爱,是平衡和界限。守护好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孩子既能多一分自由,也能感受到满满的爱。

  父母有边界感,尊重孩子的空间和独立性,孩子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感受和意图,做独立但不孤独的人。行为独立,情感却不孤立,才是我们所说的独立性。“教育不能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家长要做的并不是推着孩子独立,而是保护孩子“独立的意愿”和“掌握主动求助的技能”。孩子终将自己去闯荡世界,父母们能做的就是:慢慢松手,随时关注,默默守护,让孩子轻装上阵。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