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大教授连爆“教育圈大瓜”,我好怕她被封杀!
教育话题,总是时谈时新,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在公开场合的“高谈阔论”,却总是少了点地气。
但最近一位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的一番言论却让人无比共鸣——
“现在的孩子,只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
“为什么现在大家只相信一个道理,就是只有刷题是有用的?”;
“专家的反复支招,造就了‘史上最难就业季’”;
“超级中学,优质教育,靠的就是多吃多占”;
以至于刷个微博,满屏都是她的怼脸大头,到处都飘荡着她的“金句”截图……
教授叫林小英,网上看到的她的一些谈论切片,出自《十三邀》的最新一期。
她说的话足够大胆,也足够冒犯。
她道尽了孩子家长老师乃至校长心里的苦,撕开了“内卷”的遮羞布,露出了内里一道又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所以节目一出,好多网友都发表感慨,好担心她被封杀!
不过我想说的是,在这些尖锐的发声背后,确实是值得我们这些关心“教育”议题的人去思考的问题,比如鸡娃、双减、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林小英老师和许知远的这个对话访谈,展开的每个“关键词”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
01
埋头的孩子,不一定在“苦学”
这期《十三邀》中林小英老师带着许知远回到了她的故乡长沙,以及她的母校长沙县第六中学。
为什么要选择去探访一所县城的中学?
林小英一开始就解答了观众的疑惑:“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可以说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
县中的孩子,指代的不仅仅是在县城中学读书的孩子们,也代表着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被精英教育、优质教育隔绝在外的那波人,城市里的孩子,也有很大一部分占不到优质教育的好处。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他们代表的才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底色。
县中也并不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落后,当镜头给到长沙县第六中学时,你会惊讶的发现,它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不亚于城里任何一所优质高中。跑道开阔,窗明几净,电子投屏取代了传统的黑板;
甚至每个教室走廊外还配有一个PAD,记录这个班级风貌和纪律评比。
与校园环境的明亮相对应的,却是县中孩子脸上的倦怠和晦暗。
林小英说:“我去高三的教室里走了一圈,发现大家都在埋头。”
埋头不是一个形容词,是真的把头埋两边的书山题海里。但他们可不一定是在刷题,而是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它其实是一种遮掩,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和别人打交道。
“现在的孩子很可怕的一点就是,他们已经有一种很强烈的做交易的意识,是我跟你聊天我有好处吗?”
抱着这样的意识,他们就会止步于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好处的事情。比如唱歌有好处吗?听音乐有好处吗?这些东西放在跟前,看起来就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他们就放弃了。
高一的学生可能还不这么想,但高三的学生已经统一达成了这样的认知,变成一幅“六亲不认”的样子了。高中三年的学习,居然是一个“去健康化”的过程。
所以这三年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高中好像一个黑匣子一样,人在当中被塑造了,三年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精气神,如果有一个镜头一直架在教室前头跟拍,最后把素材浓缩在1小时里快进播放,你就会很明显的发现,生命力是怎么慢慢萎缩的。
02
优质教育,在用统一的模式打造
这次走访的县城中学,也是林小英曾经的母校。时隔二十年再次回到母校,给到她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她最大的感触就在于,现在的县中,孩子们在争分夺秒地苦读,在这个封闭的小环境当中,大家都只相信一个真理,就是刷题是有用的。只相信一个办法,就是没日没夜的去学习是有成效的。
最后你能考上好的大学,就成功上岸了;大学落榜了,那你一辈子没前途了,只能去工厂流水线打工了。
这个逻辑因果链如此简单粗暴,也造就了近二十年来各种教育界的怪现象,说到这个话题,林小英就忍不住爆了几个教育圈的“大瓜”,听得我后背一阵阵的发凉——
这二十年人口的暴涨,学校不够了咋办呢?那就中专变大专,大专变本科,本科就开始合并,变成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就变成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就还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上大学的人多了,高校扩招一倍,还可以拉动经济增长400个亿。
99年就是著名的大学扩招头一年,结果2003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就成了史上最难就业。
问题还没解决,同一批专家又出来支招了,大学变革完了,我们再从基础教育入手。90年代是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要追求优质教育,问题就在于何为优质教育?
这时候县城中学的校长就疑惑了,怎么搞优质教育呢,我们去向城里的学校学。去城里看了一圈后发现,有很多优质学校它是多吃多占的结果。那有本事和地理位置好的中学就可以依样画葫芦了,那段时间就涌现出了一大批超级中学。
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去搞超级中学呢?这跟2003年开始全国评选示范高中有关系。如果评选为省级师范高中,或者全国国家的示范高中,你立马能得到1到2个亿的额外经费。
金钱,就是最大的一个驱动力。
不过,那些没有条件的中学就没辙了、他们看到条件好的中学一天到晚出国访问,老师发的奖金就相当于自己学校一年的运营费用,就只有眼红的份了。
所以纵观这二三十年教育的变化,就是太喜欢推出各种样本了,太喜欢把某种单一的标准当做全部和当做一切,然后当做一种大家都应该效仿的东西。
03
你是一个 的人
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也是被“系统”困住的那波人,他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往往只能选择走最“安全”的那条道路。
节目看上去有点压抑,但在最后,林小英和县中孩子的现场对答环节,却闪现了不少激动人心的“亮光”。
有个女生站起来提问,林小英不急着回答问题,却开口反问道:
“同学们,你们说,她刚才那段话漏了什么?你们都认识她吗?
她缺了一个自我介绍。比如说,大家好,我来自201班,我叫朱欣怡。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记得你是个 的人,你是有名字的,你不是芸芸众生当中的一个符号。”
还有一个男生说自己小学也是在市里读的,但最后没考上好的学校,回到了县中,就会明显感觉到和自己小学同学的“差距感”。
林小英请出了现场的调音师,她说这个调音师是自己的高中同学,他一辈子没有走出过黄花镇,但是他一直在发挥他的特长,“你们看他现在和我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我并不觉得我们的职业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我只是会认为,他的平衡点和我的平衡点不一样,但是我相信我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平衡,他现在活得非常快乐,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
我们总说要走出去看看世界,但如果你真的走不出去又怎么样呢,康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自己居住的小镇,他不是也过得挺好。
所以,学习的目的,成长的目标,其实就是为自己寻找一个平衡点。可是每个人的平衡点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
这段话不仅是对学生的激励,对于我们父母同样也是一种启发,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我们一定要带着孩子跳出既定框架,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由学历或成绩定义。
04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特别喜欢林小英说的关于性格分析的一段话:
现在的心理学太喜欢给人格进行各种细化分析了,多血质,黏液质,这个星座,那个星座的,老天爷的安排,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没有说那个人格特质就一定高于或者好于另外一个。
但是我们的评价体系中特别提倡培养所谓演讲能力,那开朗外向的人肯定就占优势了。
“但我从小就很内向含蓄,我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我极为害怕在课堂上发言。我就算知道答案,我也不想告诉老师。我就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探索,也没错啊。”
但显然这种个性,并不会受同伴和老师的喜欢,林小英被贴上了“低情商”的标签。后来能彻底放下心结,还是源自于在农村夜间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大晚上的,她在黑漆漆的林子里走,她打着手电筒照树,突然发现眼前的树其实是一丛灌木,居然如此高大,自然课本里说,灌木(草)是在底下的,乔木是很高的,这是区分它们的一个特征。
“可是我就发现灌木变成了乔木,映山红长得一个树那么高,还炸裂似地在怒放着。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幕有多么的震撼。
所以这些植物它能长成什么样,它到底是由什么定义的呢?它肯定不是由植物学家定义的,灌木也长成乔木那么高大。所以谁又能规定我们必须按照哪种预定的路线成长,对吧?
有些东西就按照自己的心情来就好了。”
所以多去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多去观察观察万物的生长,你就会解开心里很多弯弯绕的疙瘩。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节目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
“我有时候觉得人生的画卷慢慢展开比较好,最好不要一览无余,一下看到尽头。”
当你对着不争气的娃和拉垮的分数,觉得这孩子一眼望到头快被自己养废的时候,默念这句话,一定会心平气和很多。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都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也能在大千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