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 促进师幼共同理解
发表于2024-09-15 12:37:52
摘要: 原标题:有效对话 促进师幼共同理解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关于师幼互动的考查要点之一,是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提问

  原标题:有效对话 促进师幼共同理解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关于“师幼互动”的考查要点之一,是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提问、推测、讨论等方式,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

  在实践中,师幼对话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表述不清自己的观点,教师理解有偏差;幼儿回答和预期不同,教师强行纠正或不予理睬;教师主观评价幼儿活动,幼儿被误解或干扰……以上互动往往很难持续,主要原因在于师幼欠缺共同理解。所谓共同理解,是指教师与幼儿能准确理解彼此的观点、思考过程、意图、感受等,这是后续观点碰撞、思维同频的基础,也是从教师单向传递走向真正意义上师幼互动的关键。

  我们通过分析被广泛使用的师幼互动评估工具,并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围绕师幼互动过程梳理出了一些常用策略。教师若能合理运用澄清阐述、解释思维过程、描述当前情况这三个策略,并进行有效对话,将会促进师幼共同理解。

  1澄清阐述

  幼儿或因语言能力有限,或因思维较为具体形象,有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会造成教师理解的偏差,继而影响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采用澄清阐述策略来避免以上情况。澄清即搞清楚,消除模糊之处;阐述即详细解说,提供更多的信息让理解更全面。该策略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种:表述不清晰,追问让信息更准确。有时幼儿观点表述比较笼统,教师需及时追问来明确信息。

  幼:“长颈鹿很长。”师:“你是说长颈鹿的脖子很长,是吗?”幼:“是的。”

  “长颈鹿很长”的表述不够准确,教师的澄清消除了可能存在的不同理解,也让对话者对长颈鹿特征的理解更精准。此外,语言和思维还处于成长中的幼儿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倾听、敏锐感知、及时追问,通过澄清真正将幼儿的观点纳入讨论进程,去除“伪对话”,实现“真交流”。

  第二种:回答较抽象,举例让信息更丰富。有时幼儿的回答比较抽象,信息量有限,教师可以请幼儿举例阐述。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妈妈对你的爱的?”幼:“她关心我。”师:“怎么个关心法?”幼:“妈妈带我去商场,还给我买了奥特曼。”师:“哦,你是从妈妈的陪伴和支持中感受到关心的。”

  “关心”是个抽象概念,教师不能直接了解,鼓励幼儿举例阐述,能让教师的理解更清楚、更全面。

  第三种:观点较具体,提炼让核心更凸显。有时幼儿的表达比较具体,难以抓住核心要点,这时教师可以提炼概括。

  师:“美叮当要选一个世界上最强的新郎。谁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呢?”幼:“墙怕老鼠,老鼠怕猫,猫又怕太阳。”

  师:“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最强的新郎对吗?或者说它们虽然都不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可是都有自己最强的地方。”

  幼儿一连串具体的表述让人不能直接领会其要义,这时教师的提炼可以让核心思想凸显,不仅促进了共同理解,也让理解更透彻。

  使用澄清阐述策略需注意:要用心倾听,敏锐发现幼儿表述不清之处;要准确提炼,尽量围绕目标提炼幼儿观点。其实,澄清阐述还能深化幼儿对话题的认识,让师幼互动更丰富、更持久。

  2解释思维过程

  除了讲清楚观点外,必要时教师还需请幼儿解释思维过程。思维过程的呈现能让彼此理解得更透彻,还能由此引发深度的交流和碰撞,帮助教师发现幼儿思考的误区,进而提供适宜的支架,避免教师对幼儿的答案强行纠正或不予理睬。该策略通常有以下两种用法。

  第一种:解释方式方法,促进交流碰撞。有时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思路多样,教师可以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增进理解。

  师:“小矮人一共搬运了几个大南瓜?”幼儿齐声回答:“6个。”师:“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呢?”幼1:“我两个两个数的。”幼2:“我3个3个数的。”幼3:“我先数4个,然后加上两个。”

  虽然幼儿的答案是一致的,但计算方法却不尽相同。若未请幼儿分享思考过程,教师将失去发现幼儿运用各种妙招的机会。

  第二种:解释分析过程,引发精准支架。有些讨论涉及分析推理,教师可以追问幼儿作出判断的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精准支架。

  师:“这两只动物是什么呢?”幼1:“白色的是鸭子,黑色的是天鹅。”师:“为什么你认为白色的是鸭子,黑色的是天鹅呢?”幼1:“因为鸭子是白色的,天鹅也是白色的,这只天鹅是放在泥里染成黑色了。”师:“不,天鹅有黑天鹅,也有白天鹅。这两只动物哪里看起来不一样呢?”(教师做出“长脖子”的动作来暗示)幼儿陷入思考和讨论……师:“它们长相一样吗?”(指出重点关注的方面)幼2:“不一样,天鹅要大一些,脖子也要长一些。”

  案例中幼儿的答案虽正确,但依据却是错的。幼儿的解释让教师发现了其认知误区,随即提供支架引导,幼儿最终发现了两种动物的区别,继而拓展学习。

  使用解释思维过程策略需注意:即便是对幼儿一些不着边际、欠缺逻辑的思考,教师也要耐心倾听;要积极反馈,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和方法的创新,而非结论的正确与否。其实,解释思维过程还能促进师幼思维的同频共振,甚至出现集体效应和累积效应,亦能促进幼儿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对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大有裨益。

  3描述当前情况

  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占主导,有时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并未有清晰的认识,或对周围人的情绪情感、意图等不够敏锐,这也会影响师幼共同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描述当前情况,即描述人事物的意图、感受、状态、动作等,以提供多方位的信息,通常有以下三种做法。

  第一种:教师描述自己的行为、意图或感受。如在观察石头时,教师说道:“我要用放大镜来观察,因为有些石头上有非常漂亮的图案,但它们太小了,用肉眼很难看清楚,通过放大镜就能发现这些美丽的小秘密。”这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师用放大镜的原因。

  第二种:教师描述幼儿的行为或状态。在观察幼儿活动时,很多教师会忍不住作出主观评价,这会误解或干扰幼儿。

  幼儿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大圈,快画完时用水彩笔把纸戳了一个洞。师:“你画的是什么呀?”幼儿一时没有回答。师:“你画了一块大蛋糕啊!”(很有可能幼儿画的不是蛋糕)

  其实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描述幼儿的行为。师:“我看到你画了一个很大的圈。”幼:“对啊,我画的是小蛇散步时走的路。”师:“哦,是小蛇今天散步的轨迹。”

  教师的白描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和安全感,激发了幼儿交流的兴趣,也让教师有机会准确理解幼儿的行为。

  第三种:教师描述幼儿作品或玩具的特征。小班幼儿讲不清自己作品的情况,可能和他们的语言能力有关,也可能因为幼儿对作品本身也没有明确的想法。教师可以描述作品特征,以增进共同理解。

  师:“这个树叶小人在做什么呢?”幼儿没回应。师:“我看到他的两只手还是握拳的,很有力量。”幼:“是的,他是个大力士。”师:“他的两条腿不一样,有一条看不见哦。”幼:“藏在屁股后面了。”师:“哦,这个单脚站地、双手握拳的动作叫金鸡独立,想要站稳是不容易的。待会儿分享的时候可以带小朋友试试吗?看谁坚持得最久。”幼:“好哇!”

  教师对作品的描述让幼儿感受到关注和认可,并且支持和诱发了幼儿的表达。

  使用描述当前情况策略需注意:语言要清晰准确;描述的内容要积极正面;要选择合适时机和内容,避免过度干扰。其实,描述当前情况还能促进低龄幼儿语言的发展,因为这种“解说员”的做法能将行为和语言建立联系,让语言学习自然发生。

  有效对话能促进师幼共同理解,而只有达到共同理解,师幼才能实现真正的观点交流和思维碰撞,也才能进一步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